专家面向求职者进行求职指导或者职业规划的过程中,很多求职者会问到这样一个问题,特别是刚毕业的求职者:求职过程中有必要写求职信(自荐信)吗?我们的专家已经无数次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求职过程中请谨慎使用求职信(自荐信)。原因基于以下几点:一、从简历的结构看。 在求职过程中,提出是否需要写求职信的求职者,通常学历水平比较高,而且面向的都是企业中管理型或技术型等知识含量比较高的职位。随着中国网络技术的发展,无论是该类求职者的求职或是适合该类求职者的职位招聘,绝大部分都已经是通过招聘网络来实现。长期网络招聘对求职者和企业的教育,已经使大家普遍接受了适合网络的表格式简历。而表格式简历的特点是有非常清晰的结构,比如包含“基本信息模块”;“求职状态及意向模块”;“社会实践及工作经历模块”;“教育及培训经历模块”;“其他技能及项目模块”等等,已基本涵盖了求职者所需要展示的全部信息。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求职信所表达的主要内容跟简历主体所阐述的差不多的话,其实已经变得重复多余了;如果刻意避开简历主体的内容,又容易变得空洞无物。这就使得拟写短短几百字的求职信变得不容易。二、从简历的流向过程看。 很多求职者都不是很明白,在一个企业中,一个招聘信息的产生到一个人才被录取,这个过程是怎样的,乃至于简历在这个过程中的流向是怎样的,充当怎样的角色。其实简单说来,一般情况下,由于工作层级的关系,求职者的简历第一个见到的人通常是企业的人事专员或者招聘主管,也就是人力资源工作的一线岗位人员(在网络招聘中尤为明显)。这些一线岗位的人员在招聘中是很辛苦的,他们的工作状态某种程度上就像高考时阅卷的老师,一天下来要看几十份甚至上百份简历。因此他们不可能像阅读小说或者欣赏散文那样,仔细地浏览每一份简历,而是有侧重点的根据招聘信息的要求,寻找简历中相匹配的关键词,从而来确定需要邀请面试的人。所以,在这个情况下,以文章方式出现的求职信(自荐信)往往不受待见,因为它增加了工作人员的搜索难度。三、从求职信(自荐信)本身看。 在投资界里,流传着这样的定律——电梯定律。大概的意思是,如果项目负责人能利用好与投资方代表在电梯里共处的那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向对方表述清楚项目的优势,那么投资合作才会有机会达成。其实求职信(自荐信)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在短短几百字之中,能表达出自己相比于其他求职者更能胜任所应聘的职位,才有机会脱颖而出。但这对于求职者来说,难度实在太大了,既要准确把握所应聘职位的要求,又要扼要的展示自身的优势,谈何容易?而且,由于现在网络文化的盛行,很多求职者并不能像以往那样,很好地驾驭书面文字,使得无论是文字还是语法,出现错误的几率都比以前大大增加。在一个面试官眼里,一个错字就像一只苍蝇,纵使文章写得很好,都会被它所掩盖。本身可以成为闪光点的求职信,此时反而成为了污点。 简单从以上三方面分析,就已经基本能看出,求职信(自荐信)在求职过程中,并不是“有总比没有好”,求职者在选择的过程中,请谨慎使用。但是,我们也不赞成“一刀切”去否决,因为有些跟文字有关系的职位,比如编辑,文案等,有一封好的求职信做“敲门砖”,还是不错的。
上一篇:大学毕业生怎么写好求职信
下一篇:如何打造最完美的求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