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普通感冒:中医称上呼吸道感染“伤风感冒”,认为该病发生在体表,需要用用解表法将病邪驱散到体外。
可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型,但由于病症分别很大,需加以辨别并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风寒型采取辛温解表,风热型中表热重的用辛凉解表治、里热重的用清热解毒。
1)风寒感冒:此型多见于较大儿童感冒初期,出现恶寒发热、无汗、鼻流清涕、头身疼痛、咳嗽有痰、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浮紧。 处方举例:生石育9g,菊花9g,苏梗6g,藿香9g,连翘9g,荆芥穗3g。
2)风热感冒:此型多见于婴幼儿,发热较重,或虽汗出而热不解,鼻塞流黄涕、面赤、咽红,或咳嗽有痰,舌尖稍红,舌苔薄白或黄白相兼,脉浮数或滑数。 处方举例一(适用于表热重者):银花9g,连翘9g,板蓝根9g,生石膏15g,薄荷6g,牛蒡子9g。 处方举例二(适用于里热重者):银花9g,连翘9g,板蓝根9g,生石膏15g,青黛3g,菊花9g,白薇9g,生地9g,地骨皮9g,。
(2)急性扁桃体炎:中医称为“乳蛾”,可分为“喉蛾红肿”——相当于急性扁桃体炎,和“莲房蛾”——相当于隐窝性急性扁桃体炎。 主要以清热泻火、解毒消肿治疗为主,外治法为辅。 处方举例:银花9g,连翘9g,板蓝根9g,元参15g,马勃3g,地丁9g,射干9g,青黛3g。 可随证选加下列药物 ①伴有颌下淋巴结肿痛者加夏枯草9g,胆草6g,赤芍9g。 ②表热重者加鲜芦根30g,菊花9g,无汗如薄荷 6g。 ③里热重时,高热口渴有汗者加重石膏15g,黄苓6g。高热舌质红,无汗者加丹皮6g。 ④大便燥结时加生大黄6g,另煎兑服,大便通畅则停服。 外治法:局部用锡类散或冰硼散吹喉,每次每侧吹少许,每日吹2~3次。 婴幼儿患病严重咳嗽反射可能减弱,用药时啼哭挣扎,容易吹入气道。所以用药吹喉时应用笑剂量并慎重。
(3)流行性感冒:中医称流行性感冒为“时行感冒”。 症状与风热感冒相似,但发病急,病情较重,全身症状较明显。 主要区别为 ①流行感冒以高热为主,热盛时容易引起惊厥(热惊)。 ②容易出现营分证候:身热夜甚,口渴不甚,心烦不寐,甚或神昏谵语,斑疹隐现,舌质红绛,脉象细数。 ③容易食滞引起胃肠不适,如吐泻等。 治疗时可在风热感冒治疗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实际症状有所加减。 ①高热加黄芩6g;高热且大便干者,可加小儿牛黄散,每次0.3~0.6g,每日冲服2~3次。 ②高热惊厥可选加钩藤9g,蝉衣6g或珍珠母15g。 ③暑季感冒,高热神倦,恶心、呕吐,苔腻,可加藿香6g,佩兰6g。 ④兼食滞者可选加焦楂9g,建曲9g或莱菔子6g。 ⑤咳嗽重者加前胡9g,杏仁6g。
1.注意休息 给予充分休息及护理,待症状消失后再恢复活动,避免病根未除尽而发作。 2.合理饮食 总体原则是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流质食物、软质食物,少食多餐。可多喝一些果汁,补充营养。随着病情的好转,消化能力的提高,可适当改变食物稠度,直至可恢复平日饮食为止。 3.物理降温 发热后先用物理降温,没有作用后才服用适量退烧药。 物理降温方法有:局部散热降温、洗温水澡或温水擦浴、冷盐水灌肠等。洗温水澡或温水擦浴效果较好,缺点是冬天难以实施。而局部散热降温法较适合在家中使用。 局部散热降温法通常是头部用冷湿毛巾或者冰袋敷,再在血管比较大的地方,如颈部、腋下及腹股敷上冰袋,加速降温。需经常更换冰袋或冷湿巾。 4.有效出汗 多饮水,增加出汗,促进循环,排出毒素,同时有利于降低体温。 5.环境适宜 房间保持安静,保证患儿的睡眠。可以适当地轻声讲故事或听音乐,让患儿放松心情。 保持房间空气流通,有助于出汗及降温。但是应避免直接对着患儿吹风。 患儿应穿宽松衣裤,以利有效出汗和散热。过后衣服和盖过厚被褥,反而容易诱发高热惊厥。服用退热药后,及时更换有汗的衣服。 6.随时观察病情变化 注意发热患儿的惊厥先兆,防止其发生。对于有高热惊厥的患儿,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鲁米那”,预防高热惊厥再度发生。 患儿口腔内有疱疹或皮肤上有皮疹也需及时看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