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3次经济重心的转移.第一次是南北朝时从北方转移到江南,到安史之乱时候这一趋势更加明显;第二次是明代从江淮转移到两湖;第三次是清代从两湖转移到两广,最终形成了现在东南沿海发达,西北内陆落后的局面。古代社会经济主要是指以农业为基础的小农经济。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古代经济重心早在黄河中下游平原,随着历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北向南的转移过程,后期转移到了江南。而这一地域性的转变,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个复杂而漫长的转移过程中,它的转变点则是在五代、两宋时期。扩展资料: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状元的变化。自唐至明清,状元籍贯地理分布具有明显自北向南逐渐推移的趋势。唐宋两代来自北方的状元共68名,占全国总额的61%,北方籍状元占明显优势。元明清三代状元籍贯的地理分布与前代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一时期全国共有状元194名,其中来自北方的仅26名,占全国总额的13.4%;南方状元则有168名,占86.6%,南方籍贯状元在数额上形成了绝对优势。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上一篇:建立“忠诚”:关系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