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衰竭的分类:当肝脏受到某些致病因素的损害,可以引起肝脏形态结构的破坏(变性、坏死、肝硬化)和肝功能的异常。但由于肝脏具有巨大的贮备能力和再生能力,比较轻度的损害,通过肝脏的代偿功能,一般不会发生明显的功能异常。如果损害比较严重而且广泛(一次或长期反复损害),引起明显的物质代谢障碍、解毒功能降低、胆汁的形成和排泄障碍及出血倾向等肝功能异常改变,称为肝功能不全(hepatic insufficiency)。严重肝功能损害,不能消除血液中有毒的代谢产物,或物质代谢平衡失调,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肝性脑病),称为肝功能衰竭(肝衰竭发生于许多严重的肝脏疾病过程中,症候险恶,预后多不良。
根据病理组织学特征和病情发展速度,肝衰竭可被分为四类:急性肝衰竭(acuteliverfailure,ALF)、亚急性肝衰竭(subacuteliverfailure,SALF)、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liverfailure,ACLF)和慢性肝衰竭(chronicliverfailure,CLF)。急性肝衰竭的特征是起病急,发病2周内出现以Ⅱ度以上肝性脑病为特征的肝衰竭症候群;亚急性肝衰竭起病较急,发病15d~26周内出现肝衰竭症候群;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慢性肝衰竭是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导致的以腹水或门静脉高压、凝血功能障碍和肝性脑病等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肝功能失代偿。
(1)急性肝衰竭 急性起病,2周内出现Ⅱ度及以上肝性脑病(按Ⅳ度分类法划分)并有以下表现者: ①极度乏力,并有明显厌食、腹胀、恶心、呕吐等严重消化道症状。 ②短期内黄疸进行性加深。 ③出血倾向明显,PTA≤40%,且排除其他原因。 ④肝脏进行性缩小。
(2)亚急性肝衰竭 起病较急,15d~26周出现以下表现者: ①极度乏力,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 ②黄疸迅速加深,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值上限10倍或每日上升≥17.1μmol/L。 ③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PTA≤40%并排除其他原因者。
(3)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 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短期内发生急性肝功能失代偿的主要临床表现。
(4)慢性肝衰竭 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和失代偿。诊断要点为: ①有腹水或其他门静脉高压表现。 ②可有肝性脑病。 ③血清总胆红素升高,白蛋白明显降低。 ④有凝血功能障碍,PTA≤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