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与经理或专业人员的差异渐渐在缩小,选择工作的余地逐渐增大。在这种情况下,让工人们感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翁,将成为调动他们积极性的必要条件。在工业社会之前,主人翁的精神曾一度盛行。很早以前。美国的国民经济是以小农和小手工业者为主。小农们具有高度的独立自主性,个人、工作和酬劳三位一体的简单关系产生了主人翁精神。手工业匠人和学徒们深感自己与工作的紧密联系,他们把姓名和日期铭刻在自己做的家俱上、以使自己的美名和劳动的产品一起流芳百世。但随着大型制造业及工业机构逐步取代了小手工业,个人与所从事工作之间的心理鸿沟越来越宽了,在亨利·福特的汽车流水线上工作的上人,不再把名字铭刻在产品上,不再由自己决定工作的进度,也不再因生产了优质产品而受到用户的夸奖了,而享受荣誉的是企业家、设计师和制造厂。既然对产品的评价与工人越来越不沾边,他们当然会感到自我价值的日趋下降,工人们觉得自己一天比一天不值钱,充其量无非是大机器上的一个小齿轮、既然自己得不到工作环境的赏识,自己也必然瞧不起这份工作,为了维持个人的尊严.就得到别处去发展自己的个性。 工作环境对人们的排斥,带来了工会运动的蓬勃开展。在工会里,工人们觉得至少有一样是能由自己支配的,这就是代表着个性的自我,这种意识在企业里受到抑制,而在工会里却能充分表露。令人造憾的是,工会只是一股反击力,而不是创造力,它只能象征一种势力或采取某些控制手段.但却缺乏创造性的目的。工会与企业之争,不仅仅是为了报酬和收益,而且象是父母的意志与孩子的自我之间的抗衡。过去,孩子遭到父母的拒绝和蔑视,而今,他们敢于和父母对抗,要求他们承认自己的尊严。如果企业仍象以前那样不把个人的尊严和工作成就挂钩,则工人将创立自己的机构和能受到人尊重的一种文化—种文化。 工会满足了人们渴望当主人翁的需要。工人们感到工会是属于自己的,自己也统一于工会,决不会这样想。的关系越差。便愈需要工会的支持。公司与工会、资方与劳动者相互牵制地并存着,他们之间的紧张关系使双方的利益只能以最低程度求得满足。 我们正在探索与追求这样一种关系,它能使资方、管理人员和工人相互合作,从而以最有效的方式创造财富,这也正是企业追求的目标,改善劳资间的恶劣关系,需要双方朝一个更高的生产力目标而努力,只有目标一致了,才能取得最大的生产效益,前提条件是:资方、管理者和工人以互相关心的精神紧密地团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