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心满满可能带来失望多多一位5岁的男孩在被拒绝、遇到挫折、不顺利时情绪行为反应过于激烈,他的妈妈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所以到我这里咨询。这个孩子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有争强好胜的性格和追求完美的倾向,所以,遇到不顺利时,情绪、行为反应看起来比其他孩子激烈得多。妈妈举了一个例子。孩子和另外一个小朋友玩一个游戏,输了要给对方一个小小的玩具。妈妈给孩子讲清了游戏的规则,提醒如果输了是要真给的。孩子信心满满:我一定能赢!结果输了要真给对方玩具的时候,孩子不干了,又哭又闹,不是因为不舍得玩具而是因为“竟然”输了。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反应这样激烈?当然有多种原因:争强好胜的性格,对输的夸大........还有一个原因:孩子说:我一定能赢。那样信心满满,充满期望。虽然赢了万事大吉,但输了情绪反应自然容易激烈。所谓期望越大,失望越大。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心理规律。所以,当孩子说我一定能赢的时候,可以告诉他:尽力就好,结果顺其自然。还有一位小学五年级的孩子由于学习习惯不好而成绩较差,但是心气还是比较高的,妈妈对他还是理解、接纳的,也常常鼓励他。妈妈鼓励孩子:我相信你,一定能学得好!孩子也想学好。开学之初还好,但是没过几天,由于换了一个严厉的老师,对他有些打击,再加上基础的问题,学得也不顺利,孩子一下子觉得自己的期望遥不可及,更加失望,挫折感太强,连课也不想听了。其实妈妈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容易达到的目标:到期中考试只允许你前进五名啊!这样孩子期望较低,压力小,这样达到后高兴,超过后惊喜,即使遇到不顺利,挫折感也较弱。二、何时可以这样鼓励,何时不要?妈妈有些迷惑:我们大人也不是为了鼓舞信心,比如在比赛之前鼓励运动员说“你一定行,你一定能赢!”吗?这不能说吗?有时这种鼓励是适合的。比如孩子有道题孩子有点儿犯难,请教父母,父母一看,孩子可以做出来,是力所能及的。此时可以鼓励孩子,你能行,自己也可以做出来。孩子有了鼓励,努力一下真做出来了,这是不错的鼓励。而且即使做不出来,也没关系,父母再稍加指导可能就做出来,孩子也不会有什么挫折感。再如孩子上台表演,她能力本来不错的,但是没有信心,此时鼓励她“能行”,推一把,孩子可能就做好了。即使表演得一般,因为有心理预期,所以也是不起大的心理波澜的。但是对于输赢无法把握的比赛,考试发挥有偶然性的考试,这种鼓励,这种必胜的信念就像义和团相信自己刀枪不入一样了。这样鼓励,的确会在比赛之前暂时鼓舞士气,但是一旦遇到不顺利,或者结果失败,因为没有思想准备,会引起更大的失望和沮丧。怎么能保证一定会赢,又怎能保证一定会比别人强呢?考试谁能保证发挥如同预期呢?这些都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一个说法。我以前是单位足球队的主力,每年都有足球联赛。赛前准备会,有的人鼓舞:我们一定能赢他们,没问题。大家听了也许会信心满满,斗志昂扬,但是比赛中遇到了问题,容易慌神、慌乱。此时,我提出:我们尽力去争取胜利,但是比赛什么都可能都会发生,有可能对方先进球,要有心理准备,这样才不慌乱。我们尽力了,发挥了自己的水平,结果如何也就无憾了。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即使场面上落后,也会镇定,反而有反转的机会;相反信心满满,落后之后心情慌乱,反而发挥不出水平,反转的机会大大减少。考试也是这样,如果考试之前期望自己一定能考好,或者信心满满充满憧憬。一旦有些题目不会做,心理就可能失衡,就会影响一个门课程的答题;一门考试发挥失常(这是正常的事情),心情沮丧,可能引起连环反应,影响到以后的考试。所以,当孩子信心比较足的时候,家长就不要过多地鼓励:你一定能考好,此时反而应该说:尽力就好,顺其自然。所以,我建议:不要让孩子说他一定能赢,一定能行。所以我推荐:努力去做,但对结果顺其自然。不去追求结果一定如何如何。三、这样是否会丧失上进心?妈妈也有个疑惑:不追求结果,孩子是否会变得没有上进心,最后对什么都无所谓了呢?其实不是这样的,比如我女儿,我一直告诉孩子输了没什么。结果孩子输了没什么,赢了还是很高兴。考试不理想的时候,比较淡定,考得好的时候还是很高兴。所以,她对“好”的期盼并没有受损伤。我咨询的好多孩子,家庭教育失败,妈妈说孩子好像什么都无所谓,怎么批评都无动于衷。但是我问:孩子考得好了,或者被老师表扬了,是否挺高兴。答案基本是肯定的。这说明孩子对“做得好”的渴望是很蓬勃的,即使饱受打击之下,孩子还是希望做得好的。所以不用担心丧失上进心。这种态度是有利于心理平衡的。我咨询的另外一个四年级的孩子,也是类似的问题。一次考试他觉得肯定能得95分,结果却得了80多分。大失所望,很是痛苦,觉得很没面子。如果他当初不觉得自己一定能考得好,就不会有这样的心理波动了。孔子说过:勿必。我的理解是:不要总是说“一定要如何如何”。因为很多事情不是自己能掌控的,还是去努力,对结果顺其自然更好些,更符合事情的规律、心理的规律。有的时候,孩子能力的确能够达到,只是他信心不足,比如孩子有些题目从能力来说,可以做,此时可以鼓励他:你能行,可以做出来。但是对于比赛一类的问题,或者考试的问题,结果是不可预知的,此时不切实际的鼓励可能弊大于利。信心不足,可以适当鼓励、推动;信心很足,就要劝其顺其自然一些。中庸之道,奥妙无穷!
上一篇:如何正确地表扬孩子?
下一篇:如何正确表扬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