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强烈,对信息技术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因势利导,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本人谈谈我在这方面的几点体会。 一、凸现主体,因势利导 古语说得好,导人必因其性,治水必因其势。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操作性强,学生由于好奇,面对着计算机必定会跃跃欲试。但好景不长,随着学习的深入,问题就会纷至沓来。这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设计一些问题或用学生遇到的困难激起他们的“愤”“悱”之情,鼓励他们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而且,问题一旦解决,学生就会产生成就感,从而激发起持久的学习兴趣,学习潜能会被有效发掘。 二、因材施教,张扬个性 比如学习了简单网页的制作后,我要求学生参照网络上的网页,任意展开想象,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至少做三张有一定主题的网页并链接,一星期后上交。结果学生做出的网页都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并且内容丰富、颜色搭配合理、具有较好的视觉效果,有的网页的效果还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如:一只蝴蝶在页面上飞,一则通知在页面上某处循环出现而不是用滚动字幕。 三、小组合作,共同提高 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一起学习、共同完成任务,每个小组大致有2-5名成员。由于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因此任务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小组各成员的分工需要,要让任务的完成必须依赖于小组内全部成员的努力,并能把总任务分解成小组内不同能力类型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的分任务。这样可充分调动小组内每个成员的积极性,让他们体验到合作带来的效率,并促进小组成员间情感的交流,从而促进合作意识的增强和合作能力的提高。 小组合作增进了学生间的友谊,又培养了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以人为本,完善评价 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评价氛围,对每一位学生都要以关爱、理解、赏识的心态去评价,启发每一位学生的心智,促使他们健康成长。清代教育家颜昊先生说:“教学十过,不如奖学一长。”用计算机实现某一任务通常有几种方法,我在教学时常采用对比法,对操作简捷者给予赞许,对操作繁琐者给予鼓励。 比如,把E盘中的若干个文件(文件夹)复制或剪切到F盘的一个文件夹中,可以打开“我的电脑”窗口进行操作,也可打开“资源管理器”窗口进行操作;复制或剪切可以一个一个进行,也可成批操作。让学生评价哪种方法简便,可加深学生的印象。又如学习文字处理软件的“保存”操作时,有的学生把新文档直接保存在桌面上,有的学生把新文档保存在“我的文档”中,有的学生先建好一个自己的文件夹,然后把新文档保存在这个文件夹中。比较上述三种保存文档的方法,让学生进行评价:哪一种方法最好?保存文档应养成怎样的良好习惯?这些问题提出后,学生两人一组相互评价所采用方法的优劣。结果,他们不仅对“保存”操作的认识变得更为全面、深刻,而且通过这个例子得到启发——遇到问题不能只从一个角度去考虑。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尊重、信任学生,使学生在师生、同学间的相互学习中全面地发展自我。教师要珍惜学生的求知心、好奇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倾听、理解学生的内心表露,善于将他们的不同观点联系起来,贴近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要师生共同评价,各组相互借鉴,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边体验、边修正、边完善,不断加深对信息技术知识的认识和体验。
上一篇:新时代下如何正确使用信息技术
下一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