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梨虱子。以成虫与若虫吸食梨芽、叶及嫩梢汁液,以若虫为害为主。叶片受害后发生褐色枯斑,严重时全叶变褐,引起早期落叶。若虫分泌大量粘液,诱发煤污病。新梢被害后发育不良。果实受害后果面呈烟污状,影响外观品质。梨木虱的为害使树势削弱,当年产量受损,花芽分化受阻,给来年产量造成极大的损失。
1、梨木虱以成虫和若虫刺吸汁液,主要危害叶片,亦可危害芽、花蕾、果实和嫩枝。受害叶片叶脉扭曲,叶面皱缩,产生枯斑,逐渐变黑,严重时导致落叶。成虫在不同时期产卵的部位不同。越冬代成虫将卵产在1-2年生枝条的叶痕处,待发芽、开花后有利于初孵幼虫就近取食。
2、若虫喜欢在叶柄和叶丛基部(前期)、卷叶内、叶果粘贴处、果袋内、密闭果园的叶背面和其他阴暗处为害。在梨木虱若虫孵化后1-2天就从尾部分泌出一种无色透明的线状蜡质物,随即又分泌一种无色透明的粘稠液体附着在其周围,以后粘液逐渐增加而将若虫包埋。若虫只有在蜕皮时才爬出粘液,蜕皮后继续产生分泌物,使分泌物大量堆积,到一定程度后从叶上滴落到下部的叶、果或地面上,常造成叶片粘连,并诱发煤烟病,污染叶片和果实,影响光合作用;新梢受害后,生长萎缩,树势衰弱,影响花芽分化,这不仅严重影响梨树产量的提高,也导致果品品质和商品价值的降低。
1、成虫:似蝉形,分冬型和夏型两种。冬型体长3.0mm左右,体灰褐色;有黑色斑纹,前翅后缘区有明显褐斑。夏型体长2.5~2.7mm左右,体色多为淡黄绿色,翅上无斑纹。
2、卵:长0.6-0.7毫米,长椭圆型,一端尖细,连接一根长细柄;一端钝圆,有刺状突起,固着于植物表面。冬型成虫早春产卵为黄色,夏型成虫夏季产卵为乳白色。
3、若虫:体扁圆型。初孵若虫体型小,似针尖,活跃,爬行快。第1代初孵若虫体色淡黄,复眼红色。夏季各代初孵若虫为乳白色,若虫稍大以后即转为绿色,但晚秋末代老若虫为褐色。若虫经四次蜕皮羽化为成虫。2龄若虫最活跃爬行最快。3龄若虫翅芽增大呈褐色,突出在两侧。
1、彻底清除树的枯枝落叶杂草,刮老树皮、严冬浇冻水,消灭越冬成虫。
2、梨木虱除第l代若虫较整齐外,各代有世代重叠现象,成虫、若虫、卵同时存在,且若虫常淹没于其分泌的粘液内,或潜人蚜虫危害的卷叶内,药剂往往难以接触虫体,给防治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欲想有效地防治中国梨木虱,必须抓住两个防治有利时期,适时用药防治。这两个有利时期,即为越冬成虫出蛰盛期(鳞片露白至鳞片脱落之间)和第1代卵孵化盛期(落花90%时,孵基本都孵出若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