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792今日阅读:168今日分享:49

精神分裂症如何自我调整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精神科疾病,是一种持续、通常慢性的重大精神疾病,是精神病里最严重的一种,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多青壮年发病,进而影响行为及情感。精神分裂症之主要征兆被认为是基本的思考结构及认知发生碎裂。这种解离现象据信会造成思考形式障碍并导致无法分辨内在及外在的经验。罹患精神分裂症的人可能会自己表示有幻觉,或者,旁人可以发现他们的表现受幻觉影响。患者也可能表达明显妄想信念。
精神分裂引起主要原因

一、遗传因素  根调查,发现本病患者近亲中的患病率比一般居民高数倍。与患者血缘关系越近,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越高。有关孪生子的研究预告,本病单卵孪生的同病率比双卵孪生一般高4~6倍,寄养子也是如此。关于遗传途径,目前多处于假设阶段,许多作者倾向于多基因遗传,即疾病是由于几对致病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起病。近几年由于分子遗传学的进展,英国科学家在精神分裂症家族聚集性较明显的家系中进行研究,提示本病的病理基因位于第5对染色体,引起精神学界的重视。目前对精神分裂症的基因定位研究,尚无定论。但能肯定其遗传倾向。  二、内分泌因素  本病大多在青春期前后性成熟期发病,部分病人在分娩后急性起病。此外,本病发病率在绝经阶段也较高。以上临床事实说明内分泌在发病中具有一定作用。甲状腺、性腺、肾上腺皮质和垂体功能障碍,也曾被不少学者疑为本病的病因。但有关这些方面的研究未能作出肯定的结论。  三、躯体生物学因素  在母孕期受到病毒感染的胎儿,其成年后发生精神分裂的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孕期及围产期的合并症,也使本病的发病率提高。  四、社会环境及心理因素  本病的发生多是由于在幼年至成年生活中的困难遭遇而造成的,其中与精神分裂症亲属的接触是致病的主要因素。有学者认为,社会心理因素在精神分裂症发生中起决定性作用,国内12个地区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经济水平高与经济水平低的人群患病率不同,差别有显著性,在业人群与不在业人群的患病率也有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生活的物质环境差、经济贫困所造成的心理压力大、社会心理应激多有关。精神分裂症多发生在经济水平低或社会阶层低的人群,为国内外本病患病率调查的地区分布特点所证实。我国1982年调查资料表明,经济水平低的居民的患病率是经济水平高的居民的两倍。  五、神经生理、生化等的研究及相关假设  由于D2受体主要集中在纹状体, PET和尸检资料均表明 D2受体在皮质非常少,如何解释精神分裂症的思维、意志等障碍是神经生化和精神病理研究者十分关注的问题。  六、其他因素  从现有资料可以看出: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具有遗传基础的疾病,环境中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环境因素对发病具有一定影响。部分病人具有脑结构和发生上的异常。遗传的传递方式。环境因素的作用以及脑结构形态异常,神经生化变化和临床特点的关系有待进一步阐明。

精神分裂患者自我调节方法
1

改变性格,增加自己的业余爱好。性格不只是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习性,它还能决定人的成败。古今中外之人都有一种同感,当人伤感时,看花不是花,看月也阴暗;当人高兴时,所赏之花也变的娇艳美丽起来,所看之月也有明媚皎洁之感。这些都是心情的作用,心情好时生活中处处充满的美好;心情抑郁时,周围处处都是晦暗的。一味地思虑重重的被烦忧所绕,不如增加自己的业余爱好,以此打发烦恼、无聊的时间。

2

开怀大笑,培养自己的幽默感。科学研究表明,幽默、开朗的人要比敏感、抑郁的人长寿。幽默能化解尴尬之境,使人更加融通、快乐。生活中不能缺少幽默,因为幽默是语言的一种艺术,它能化解“枪林弹雨”的争吵,使上下级的关系更加信任,使同事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使朋友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凑,使夫妻之间的关系更加亲昵。“一笑解百愁”,当遭逢不快时,不妨放下身心重担,说一两句调侃的话,一笑忘之。

3

调节精神分裂症的心情要学会倾诉,保持良好的交际关系。朋友是患难中见真情,可以说上知心话,帮助自己解忧的人。生活中碰到解不开的疙瘩时,约上一两个知己,泡上一壶清茶,吐露出内心的愁闷。在这些闲聊中说不定就想到了解决难题的方法;在谈论与欢笑中你会发现,原来人人都有不快的时候,自己较他人而言还是幸福的。

注意事项
1

1. 忌居室不安静。喧闹、嘈杂的居住环境只会使患者病情加重。因此,患者得病后,家属应给以同情,为其安排安静舒适的环境,或将患者送往幽静的农村进行治疗,以期缩短疗程。

2

2.忌单独外出。精神分裂症患者单独外出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应予避免,家属严加陪伴守护。

3

3.忌喝酒吸烟。烟酒均具有刺激性,属于精神分裂症注意事项中的禁忌品。

4

4.忌受精神刺激。忌看惊险、凶杀、悲剧性的小说、画报、连环画、电视、电影等等,以免增加患者的刺激,加重患者病情。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