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自满,是七处征心的要义之一,不然为什么释迦摩尼问题出口,阿难答案随口而出,不假思索,振振有词?原因就在于阿难不思上进,脚踏大地、手抱树干,却不再仰望树尖,置数丈树干、层层旁支而不顾,犯了满而溢的错,也就是七处征心因缘之因,安逸的原因在于自满。
放下自大,是七处征心的要义之二。七处征心,实质就是一个问题,七个答案,阿难答,释迦摩尼否定,当释迦摩尼否定第二个答案,阿难欲出第三个答案时,自满的感觉荡然减持,自大的头开始勾下,否则为什么说“阿难稽首而白佛言”?稽首就是勾下了高昂的头。
放下己见,是七处征心的要义之三。阿难答,释迦摩尼否定,当第三个答案欲出时,阿难开始谦虚、怀疑自己,所以有了“我今又作如是思维”,“学思用”认知中“思”的层次出现,换言之,自大、自满,仅仅是“多闻”层次,误入了“学而不思则罔”认知“罔”状态,属于茫然现象,犹如上树爬在了旁支梢头,是尖又不是树尖,不是尖又具有尖的感觉。
惊醒,是七处征心的要义之四。在阿难与释迦摩尼对话中,阿难放下自满、自大,在己见思维中思来想去,均遭到释迦摩尼一一驳斥,加以否定,阿难大有抱怨、别再为难我了的语气,否则何来“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之描述,实质是释迦摩尼“龟毛兔角”之语惊醒了阿难,步入了“解惑”这一语境。
精进,是七处征心的要义之五。七处征心,是修身养性的问题,在修身养性问题上,最大的问题就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可丝毫懈怠,需要精进。所以,才有了后边释迦摩尼的谆谆教诲,授业、传道。遗憾的是,大多阅读七处征心者,都被释迦摩尼与阿难对话内容障碍,看不见两人问答中心理变化,语气不一,犹如上树捉鱼,看不见七处征心之要义,七处征心一言蔽之,就是“童蒙求我,非我求童蒙”。七点七处征心的读后感,都是经验之谈,但愿绵薄认知,不误大家耳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