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302今日阅读:103今日分享:49

如何预防小脑萎缩?

脊髓小脑萎缩症(Spinocerebellar Ataxia)是一类基因病遗传病。这类患者发病后走路摇摇晃晃,有如企鹅,常被称为企鹅家族。《人体基因序列变化和疾病表征数据库》中收录了大量脊髓小脑萎缩症的疾病案例以及涉及到的基因信息,能够为脊髓小脑萎缩症患者的确诊、患者家属的遗传咨询提供明确的指导。
方法/步骤
1

什么是脊髓小脑萎缩症?小脑萎缩症(Spinocerebellar Atrophy),又称脊髓小脑萎缩症或脊髓小脑失调症(Spinocerebellar Ataxia,简写为SCA),是一种以损害脊髓及小脑为主的慢性、进行性脑部疾病,多为家族遗传。  该病多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遗传,只要亲代其中一人患此病,其子女将有50%的机率遗传此症并发病。这类患者发病后,行走的动作摇摇晃晃,有如企鹅,因此被称为企鹅家族。

2

临床表征本病表现为一连串的遗传病病征,以渐进性的步伐不协调为主,伴随手部动作、言语、眼部活动等失调。小脑通常会萎缩。  由于病灶范围和发展过程不尽相同,小脑萎缩的临床征群亦有多种类型,其主要症状为走路不稳、动作不灵、握物无力、言语不清,有的患者头晕、头重、头胀、头痛,伴有复视或视物模糊,吞咽发呛,书写颤抖,大小便障碍等。  与其他运动失调症一样,本症亦是因为无法精细协调肌肉运动,而导致身体运动困难和其他连带症状。本症可分为小脑失调障碍、脊髓机能障碍、自律神经障碍、不随意运动障碍这几类。每类的症状略有不同,各病患之间亦有不同。一般而言,患者的心智能力不受影响,但身体渐失控制。

3

患者情况患者刘培(化名),女,52岁,40岁左右出现站立不稳、摇晃等症状,近十年病情日益严重,伴有言语迟缓、发音不清、眼球震颤等症状,医院诊断为脊髓小脑萎缩症。刘女士的儿子李先生一直带着母亲辗转各大医院就诊,目前病情较为稳定。  李先生了解到脊髓小脑萎缩症是一种基因病,遗传风险极大,自己目前30岁了,虽然没有出现任何症状,还是非常担心自己会遗传到母亲的这个病。为了进一步了解自身的遗传情况,他进行了致病基因鉴定基因解码。

5

探究发病原因及解决方法《人体基因序列变化与疾病表征数据库》记载,脊髓小脑萎缩症可能是因为染色体上核苷酸CAG 异常大量重复,且由于CAG重复序列多存在于外显子(exon)上,因此在其基因表现的蛋白质中便存在长链的谷胺酰胺(Glutamine),此种异状的蛋白质会导致细胞衰亡。依CAG重复所在的染色体又可细分为不同型的脊髓小脑萎缩症。其中SCA3型患者发病频率最高,约42.0%左右。  部分脊髓小脑萎缩症患者则是由于相关基因发生突变导致,需要进行详细的致病基因鉴定基因解码找到病因。脊髓小脑萎缩症极容易误诊为其他神经疾病,例如多发性硬化症。  精确的诊断方法是进行致病基因鉴定基因解码,可以分辨本症的不同类型。不是所有类型的脊髓小脑萎缩症都会遗传,患者的子女可以接受致病基因鉴定基因解码,以便得悉他们是否有发病的危险。

注意事项

适合人群:1、 有脊髓小脑萎缩症相关临床表型的患者; 2、 有脊髓小脑萎缩症相关临床表型的疑似患者; 3、 有脊髓小脑萎缩症家族史的人群; 4、 生育过脊髓小脑萎缩症患儿的夫妇; 5、 想了解自身患脊髓小脑萎缩症风险的人群; 6、 脊髓小脑萎缩症高发地区人群。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