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控制 一切根源皆源于肿瘤引起的水肿:癫痫、神经功能障碍、甚至继发的脑积水等等。因此,抗癫痫药物、脱水药物是胶质瘤对症治疗的“常客”;当肿瘤暂无法切除,脑积水症状已危及生命时,可能需先做脑室-腹腔分流,缓解颅内压力,为后期治疗争取“时间和空间”。
手术 胶质瘤手术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多的切除肿瘤,甚至全切肿瘤,但前提是尽可能保护周围正常的脑组织和保证病人的安全及生存质量。病理学证实,许多散在的肿瘤细胞往往已播散至周围脑组织中(即,手术显微镜下肉眼边界以外),故这些“星星之火”是后期“燎原”的根源所在,高级别胶质瘤尤其如此。 此外,对于肿瘤位于深部重要结构(如丘脑、脑干等)或患者一般状态较差,无法耐受开颅手术时,立体定向穿刺活检术也可以作为备选方案,以帮助明确肿瘤性质,为后期放化疗提供病理学依据。
放疗 利用高能的X射线杀死肿瘤细胞可以作为胶质瘤术后继续追杀“漏网之鱼”的“补救措施”之一。然而,放疗也可能会误伤正常的脑细胞,从而导致局部水肿出现神经功能障碍。
化疗 阻止快速增殖的肿瘤细胞分裂。基于此项原理,化疗对正常细胞作用较小,但骨髓造血细胞、头皮、胃肠道上皮细胞等正常细胞分裂较旺盛,因此,化疗后患者易出现造血功能障碍、脱发、以及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胃肠道不适反应。放化疗联合辅助治疗胶质瘤,可能对延长患者生存周期有利。
胶质瘤发病率据神经系统肿瘤首位。根据WHO分型,共分为4级:I级和II级胶质瘤细胞生长较缓慢,又称作低级别胶质瘤;而生长较为快速的III级和IV级则被定义为高级别胶质瘤。
那么什么是低级别胶质瘤? 1.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医学术语简称“毛星”,这一亚型专门盯上25岁以下的年轻人,但是,它是发展最慢最慢的,可以说是胶质瘤中为数不多的“可塑之才”; 2.弥漫星形细胞瘤 最常见的低级别胶质瘤,此类肿瘤好发生在35-40岁之间的人群中,根据是否有IDH基因突变,又分为两种亚型(后期再详述); 3.少突胶质细胞瘤 这家伙的特点是,同时有IDH的突变和1p/19q的共缺失,而且,肿瘤生长得也很缓慢; 4.节细胞胶质瘤 这类罕见的肿瘤夹杂着胶质瘤和神经元来源的肿瘤成分,一般长得也不快。 综上,这部分肿瘤患者虽然鲜有完全治愈的,但大多数患者只要积极配合治疗,控制好继发的癫痫、脑水肿和相关并发症,均能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具有较高的生活质量。
绝对的恶魔——高级别胶质瘤 1.间变星形细胞瘤,间变少突胶质细胞瘤和间变室管膜瘤 这些属于WHO III级; 2.胶质母细胞瘤 属于WHO IV级
此外,还存在混合型胶质1.混合型胶质瘤 即两种类型肿瘤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星形细胞来源):少突星形细胞瘤(II 级)和间变少突星形细胞瘤(III 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