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宝宝需要睡头形? 宝宝用硬睡出好头形不科学民间育儿还有一个习惯做法是让新生儿睡硬枕头,比如豌豆枕头、绿豆枕头等,认为这样能够睡出好头形,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新生儿颅骨容易变形,主要是由于骨缝尚未闭合,受到挤压时,会出现骨缝重叠或分离,使头形发生变化。宝宝的头在出生1个月左右的时间,生长速度比人生的任何时期都快,头围可扩大3厘米。头骨的急剧生长,不一定会左右对称。左右不同,并不是因为外界压迫,而是因为内部的力量所致。妈妈对宝宝头部的形状不必太费心思,每一个宝宝头部都会有些偏斜,即使是相当偏斜的头在过周岁生日时也会变得不明显了。 再者,宝宝大部分时间都是躺着,枕头会长时间伴随着宝宝,枕头过硬,会使宝宝头皮血管受压,导致头皮血液循环不畅。而且宝宝喜欢不断地转动头部,如果枕头过硬,就会把头发蹭掉,出现“枕秃”。另外枕头过硬,宝宝会因为不舒服而碾转反侧,使睡眠质量受到影响。 新生儿的枕头可有可无新生儿头部相对较大,枕头并非绝对需要,可不用枕头,也可用毛巾折叠当枕头用。为了固定宝宝的头位,枕头一定要低,只要宝宝觉得舒适就可以了。对于不溢乳的宝宝,可以睡软硬适中的马鞍形枕头。 有的新妈妈认为水枕又凉又软,很有可能在夏季给刚出生的宝宝使用,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水枕太凉,会使宝宝脑血管收缩痉挛,减少脑血流,而且水枕比较高,宝宝睡眠时头位过高,气管被弯曲,阻碍气体交换,使宝宝处于半缺氧状态,这是非常有害的。另外长时间让宝宝睡高枕头,身体不呈水平状,这对宝宝的发育极为不利。
为宝宝包“蜡烛包”? “蜡烛包”或压沙袋对宝宝发育不利在传统的育儿习俗中,有两种类似的做法,一种是把宝宝像蜡烛一样包起来,一种是在被子周围压上沙袋或枕头,认为这样宝宝睡得稳,不易受到惊吓,而且认为小时候如果不把宝宝双腿绑直,长大会成为八字或罗圈腿。其实,这种做法会影响宝宝运动功能的正常发育,对宝宝的发育不利。 在母亲充满的子宫内中生活,自由自在地伸伸手、踢踢脚,不受任何约束。如果在出生之后,爸爸妈妈反而把他(她)捆裹在“蜡烛包”内或压上沙袋,四肢的活动受到限制失去了自由。有研究证实,使用蜡烛包的宝宝,发育的各项指标,普遍低于未使用蜡烛包的宝宝,其理由如下: 一是宝宝四肢屈曲的姿势是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的反映,不必人为地去矫正。随着年龄的长大,四肢会自然地伸直,更不会出现四肢的畸形。 二是“蜡烛包”或压上沙袋不仅限制了四肢的活动,使肌肉的感受器得不到应有的刺激,影响脑的发育,而且还会影响宝宝的呼吸动作,尤其在哭泣时肺的扩张受到限制,影响胸廓和肺的发育。 三是如果把宝宝包裹太紧,容易造成宝宝髋关节脱位,因为如果硬拉直腿,把两腿绑在一起,使大腿骨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就能使股骨头错位,这不利于臼窝的发育,也容易引起脱位。另一方面,“蜡烛包”或压上沙袋,也很难控制宝宝的体温。因为打“蜡烛包”束缚了宝宝的身体尤其是手和脚,使宝宝在寒冷季节可因活动减少、产热减少而很容易导致硬肿症等寒冷损伤;或者因“蜡烛包”过紧过厚,在环境温度偏高时,又可因散热不良而致体温过高,甚至导致宝宝突然死亡。 宝宝衣着应轻快、宽松、透气由于新生儿皮肤娇嫩,容易出汗,所以穿衣原则应是冬暖夏凉,穿着舒适,不影响生理功能(皮肤排汗、手脚运动),应让宝宝穿轻快、宽松、透气性好的衣服。
为新生儿“挤乳头”? 可能引起乳腺发炎新生儿在出生后的几天内可能会出现乳房肿大,甚至分泌少许乳汁样液体,所以在民间有一种“挤乳头”的育儿习俗,就是挤压新生儿的乳头。特别是女宝宝,认为不挤压乳头,以后就不能给后代喂奶,其实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不论男宝宝还是女宝宝,出生3~5天后,都会出现乳腺肿胀的生理现象。触之有蚕豆大或山楂大小的硬结,轻轻挤压可有乳汁。这是由于受母体雌激素的影响的结果,一般2~3周可自然消退。此时,千万不要挤压,否则若不慎把乳头挤破,会带进细菌使乳腺红肿、发炎,严重的甚至可能引起败血症。如果是女宝宝,挤压造成乳腺发炎,使部分乳腺管堵塞或形成瘢痕,当宝宝发育为成年女性时,还会影响到泌乳。新生儿乳头凹陷亦不需要处理。
新生儿怕声响,易受惊吓? 太安静反而不利于宝宝神经系统发育一些老人认为新生儿怕声响,易受惊,于是育儿经验不足的新爸爸妈妈们则依照传统方法,总是把坐月子的妈妈和新生儿的房间搞得静悄悄的,连走路也要小心翼翼,生怕弄出声响惊吓了宝宝。 宝宝刚出生就可以听到声音。由于神经尚未发育完善,新生儿对刺激还缺乏定向力,他(她)们还不能分辨不同的声音。有时看起来像被惊吓了,其实这并不是宝宝的异常行为,而是正常的神经反射。那种唯恐声音吓着宝宝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不利于新生儿神经系统的发育。 “惊跳”是新生儿正常生理现象宝宝在入睡或清醒时,在听到响声后肢体会快速地抖动几下,出现“惊跳”现象,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
要把新生儿捂起来? 认为新生儿怕冷不怕热没有科学根据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还不健全,汗腺不发达,肌肉也不发达,不但怕冷,也同样怕热。由于母体子宫内体温明显高于一般室内温度,所以宝宝娩出后体温都要下降,然后再逐渐回升,并在出生后24小时内,达到或超过36℃。新生儿最适宜的环境温度称为中性温度。当环境温度低于或高于中性温度时,机体可通过调节来增加产热或散热,维持正常体温。当环境温度的改变超过了宝宝机体调节的能力,就会造成宝宝体温过低或过高。 由于宝宝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因此,为宝宝采取必要的保温措施是有道理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宝宝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按千克体重计算体表面积,新生儿体表面积是成人的两倍甚至还要多),散热面积大,很容易散热。二是虽然人体脂肪组织有隔热作用,但新生儿皮下脂肪薄,明显少于成人,容易丢失热量。三是新生儿体态姿势特殊,裸露面积大,散热量增加。但是,当环境温度过高时,宝宝通过增加皮肤水分蒸发而散热。当水分蒸发过度,体内有效血循环不足时,宝宝就会发生高热,这就是新生儿患脱水热的原因。所以,民间育儿习俗总以为新生儿怕冷不怕热,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