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限制学爬,直接学走。宝宝在五六个月就有了想爬的欲望。而大人往往以不卫生、不安全,限制宝宝的爬行,花更多的心思在训练宝宝学步上。殊不知,在爬行的过程中,宝宝的身体协调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这是为学步打下的坚实基础。较少爬行的宝宝,在学步的时候,往往会因为难以掌握身体的平衡,更容易摔倒和受伤,需要监护者付出更多的辛苦。这里,其实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
误区二:过早的、强制性地让宝宝学走路。曾经看到不少妈妈骄傲地说起宝宝走路很早。其实,宝宝学会走路,需要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准备。如果仅仅出于父母的迫切心愿而早早地让宝宝开始学走路,很可能会对宝宝的生长发育不利。比如,在宝宝腿部的肌肉、骨骼还没有足够的支撑力量时,强行学步很可能会导致腿、脚部的畸形。正常的情况下,宝宝在享受了充分的爬行之后,会自然而然地转向学习走路;哪怕比其他孩子晚一些,但那是符合TA的生长规律的。父母要做的是给予协助,而非拔苗助长。
误区三:长期使用学步车。学步车,能够一定程度上让新妈妈从照看孩子的负累中解放出来。但是它的危害,也是需要警惕的。宝宝长期坐在学步车上,有可能会影响腿部和脚部的发育;而且因为自身的协调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离开了学步车,走路未必更轻松。另外,宝宝随着学步车可以到处走动,也增添了安全隐患。
误区四:过于小心翼翼,不敢放手。有些妈妈很担心宝宝摔倒,在宝宝学步时,会呵护有加,生怕宝宝摔了或磕了碰了。这样的现象在一些照顾宝宝的老人身上也很常见。但事实上,当宝宝能够在让大人牵一只手的情况下轻松走路时,大人就可以尝试着放一放手了。因为这时宝宝的身体平衡能力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牵着大人的那只手,更多是在保证心理上的安全。这个时候多鼓励宝宝、信任宝宝,宝宝也就能更早地迈出独立行走的那一步。
误区五:在宝宝学会走路之后,过度限制宝宝的活动范围。宝宝刚刚学会走路,很兴奋,到处都想去走一走,看一看,摸一摸。这个时候也是最容易出意外的时候。爸爸妈妈可能会出于安全起见,限制宝宝的活动范围。但如果限制过度,可能会使得宝宝出现一个倒退——不愿走路了,频繁地要大人抱。这时需要看到,宝宝这种表现的背后,是探索欲望的受挫,而非娇气或不懂事。这时尽量去理解宝宝的这种需要,给宝宝创造范围更广、相对安全的探索环境,就会让宝宝爱上自己走路的。END
所有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所有文字均为原创。如果对你有用,请投票支持、收藏我的经验,或推荐给需要的朋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