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散精英模式下的团学干部培养体系构建——以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为例田雪晨闫湛遥雷昕可张山于淼中央财经大学 论文摘要:基层团学干部虽作为高校团学工作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却得不到全面系统的能力培养。作者以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团总支为例,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基层团学干部培养体系构建实践。本文即为对实践成果:基层团学干部培养体系的阐释和说明。 关键词:基层团学干部;培养体系;青马工程 引言:基层团学干部队伍一直是高校开展团学工作的一支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队伍数量庞大,直接贴近基层团员,但是同时由于“准入”标准较低,导致这批干部队伍的能力出现层次不齐的现象。培养基层团学干部,组建基层团学干部培养体系一直是各个基层团总支的目标和任务。要真正的考察基层团学工作环境,结合基层团学工作特点,进行合理的构架和准备,并切实提高基层团学干部能力,同时更要将对团学干部的态度确立为“育人”而非“用人”。以此来提高基层团学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切实有效的为基层团组织创造更有利的工作环境。于是,我们以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为例,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基层团学干部培养体系构建实践,现将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进行呈现。 此套基层团学培养体系共由“一个借鉴、立足基层”和“四大模块和两条主线”组成。首先,一个借鉴是指充分借鉴青年马克思培养工程的培养思路和培养方法,尽力吸收青马工程的成熟和精华成分。“青马工程”从其学员的遴选过程,学制淘汰规则及学员人数控制看,都是一种培养优秀团学精英干部的教育方式。立足基层则是要时刻抓住基层团学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善于挖掘基层团学工作环境的有利部分,立足基层,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一个借鉴、立足基层是我们此套培养体系的核心理念和精神。要充分理解精英培养与基层培养的区别,才能真正的将这套体系在基层团组织得到有效并高效的推广。关于此套体系的具体教学和培养方案,我们总结为“四大模块、两条主线”。其中四大模块即:理论与技能培训,实践平台搭建与检验,反馈机制的设立和辅助式体系制度。两条主线即“培训学员能力主线”和“体系构建完善主线”。两条主线主要是要明晰我们这个体系不仅是培训基层团学干部,更是一个体系不断完善和巩固提高的过程,两个主线之间也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交流的关系。关于这一点不做过多赘述,下面就主要对四大模块进行简要阐释。
方法/步骤
1一、 四大模块1.理论与技能培训(1)思想理论深化:活动前培养思想,活动中落实意义,活动后挖掘高度。(2)领导力培养:充分利用基层资源,采取教师领导力讲座和优秀学生干部领导力经验分享的形式,对“领导力培养”进行“输入”。通过后期大量的团学活动,由团学干部自行组队组织,进行领导力的“实操”,达到“输出”的效果(3)创造力培养:在策划阶段,创造能力较高、创新意识较强并对这一点有强烈兴趣的学生集中进行培训,在每次活动前组成专门的策划小组,从源头保证团学活动的寓教于乐创新性。并且乐于参与的团学活动(4)交往力培养:开设团队协作、沟通技巧及如何与领导、下属相处等一些极为实用的课程进行开设,并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以集体素质拓展、座谈分享会及“换位思考大演习”等形式,提高团学干部交往力。(5)新媒体技术相关培训:采取“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的方法:线上开设每位干部专属的微博等进行新媒体的学习更新。线下进行视频、PS等教学工作,并下发作业,整体教学步骤按照基础入门——技能提高的形式。
22.实践平台的搭建与检验基层团组织的最大一点优势在于丰富的团学活动以及广阔的团学活动实践平台。这一点也是我们“立足基层”这一理念的具体实施。要做到“为我所想,为我所用,为我所练”。针对这一特点,我们设置在团学干部的相关课程培训后,将所即将承办的团学活动当作作业或课题直接进行任务下发。我们把实践平台当作检验能力、成果的平台,也同时是检验体系有效性的平台。
33.反馈机制的设立 “边做边反思,每个环节要反思,每个群体要反思,每批干部更要反思”。用反思后的反馈意见来进行体系的随时调整和修改。我们需要紧跟每一个环节,及时收集意见对我们的培养体系做出调整。在反馈人员上,我们主要针对三类人群:任课老师、团学培养体系学员——新兴团学干部及基层团学干部直接学生领导:团总支主席团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