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特色鲜明的讲话文稿,就必须从具体情况出发,因时、因事、因人、因会而宜地确定内容,安排章法,设计语言,选择表达方式,把握好总体风格。在具体起草过程中,要注意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第一,要考虑社会形势方面的因素任何领导讲话都产生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都离不开当时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所以,起草讲话稿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形势这一重要因素。一要根据社会形势确定讲话内容 社会形势对讲话的影响,最首要的体现在内容方面。比如,“文革”时期是“斗争”冲击一切、“政治”代替一切、“造反”胜过一切,那时的讲话就无不讲“以阶级斗争为纲”,无不讲“突出政治”,无不讲“造反有理”,谁也不敢讲生产,谁也不敢讲业务,否则,就被扣上“唯生产力论”、“业务第一”、“白专道路”的帽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国家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建设和发展成为社会的主旋律。在这种形势下,领导讲话就必须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讲“三个有利于”标准,讲“发展是硬道理”。即使在同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也还要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突出不同的内容。比如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还处在短缺经济时代,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是总量矛盾,这时就要更多地着眼于“速度”问题。如今短缺经济时代已成过去,买方市场业已形成,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变成了结构性矛盾,所以,领导讲话就要更多地侧重于研究“结构调整”问题。二要根据社会形势把握讲话调子 讲话的基本调子也直接受社会形势的影响。“文革”时期,整个社会充满了火药味,那时讲话的调子都是打砸抢、批斗杀那一套,体现着当时疯狂的社会心态。如今的社会形势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团结稳定,求实发展,创新图强,文明上进,讲话的调子就必须与此相协调。不然的话,就“不合时宜”啦。三要根据社会形势选择讲话的表达方式 从一定意义上说,文风是社会风气的反映,表达方式又是构成文风的重要因素。所以,选择讲话的表达方式,也必须考虑与社会形势相适应。“文革”时期,形而上学、假大空、文字狱、个人崇拜盛行,那时的领导讲话往往八股味十足,甚至形成了许多固定的表达模式。比如,不论什么讲话,都必须开篇一段“大好形势”,而且总是先国际、再国内、接着本地区、最后本单位,就象武术中的套路一样。再比如,无论什么讲话,也无论表述什么观点,都必然千方百计甚至牵强附会地引用“最高指示”,以致有些讲话简直成了“语录集锦”。还有什么“形势大好,不是小好,也不是中好”等等一系列的套话,几乎充斥于当时的每篇讲话。如今讲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此相适应,讲话的表达方式就要灵活多样,讲究实效,各取所需,各依所好,再也不能股里股气啦。第二,要考虑讲话者自身方面的因素领导讲话,作为一种通过个人行为来实现的公务领导行为,在反映一定领导集体的意见的同时,也必然受到讲话者自身因素的影响。起草讲话文稿必须充分考虑这方面的因素。一要考虑讲话者的职责 公务行为的一个特点是职责的规定性。讲话者的职责不同,讲话的内容、角度、语气也要有所差异。比如党委领导与政府领导、主要领导与分管领导、党政领导与部门领导,其讲话就不能一个样。即使在同一会议上围绕同一问题的讲话,或者同一个人以不同身份所作的讲话也要体现这种差异。假设在同一会议上,党委、政府和部门的三个“一把手”围绕同一方面的工作分别讲话,那么,一般来说,党委领导的讲话就应突出从政治上、思想上、理论上、方向上来研究原则问题,政府领导的讲话就应从宏观的角度研究实际工作问题,而部门负责人的讲话则应从微观的层次讨论具体业务问题。不仅讲话的内容、层次、角度不同,就连讲话的语气也要有所区别。倘若参加会议的是下一级党政领导,那么,部门负责人的讲话一般应取柔和商量的语气,而党委、政府领导则可以“理直气壮”。二是考虑讲话者的职业 不同行业的工作具有不同的特点,这种特点也往往带进本行业的领导讲话中,使不同行业的讲话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比如,宣传部门和理论工作部门的领导讲话,一般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理论性、逻辑性;文艺工作部门的领导讲话,其语言更容易带上文学性;政法部门的领导讲话,则往往带有执法者的严肃性。为什么呢?有两个原因:一是长期在一个部门工作,总是处于同一客观环境,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其熏染甚至改造,使思维习惯、语言表达自觉不自觉地带上那个行业特点;二是行业领导的讲话,一般都是面对本行业的干部职工,应尽力适应他们的习惯和心理,以便于为他们所接受,从而收到尽可能好的效果。三要考虑讲话者的修养 讲话者的自身修养,对其讲话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具有不同修养的人,讲话的个性特征肯定不同;在同一方面修养水平不同的人,讲话水平也不会一个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讲话人的修养特点来起草讲话文稿。倘若讲话人马列主义理论修养深厚,讲话文稿就要强调理性思考,力求较深的思想和理论深度;倘若讲话人文学造诣高深,讲话的语言就要力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倘若讲话人逻辑思维能力较强,讲话就要格外注意逻辑的严密性;倘若讲话人文化水平不高,那讲话文稿就一定要通俗易懂。四要考虑讲话者的性格 不同性格的人,往往产生不同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这种差异也会不同程度地显露于领导讲话之中。一般来说,性格外向的人,活泼好动,善于交际,他的讲话往往具有较大的信息量、较活的气氛和较强的扩张性,性格内向的人,安稳好静,不喜外露,他的讲话更多地表现为平实稳练,谨慎规矩;性格粗率的人,分析事物喜欢抓纲举要,性格细腻的人,阐述问题多为详尽具体;性格爽快的人,喜欢开门见山,干脆精练,性格谨慎的人,追求叙议周密,滴水不漏。不同的性格,有时也反映于不同的爱好。有人追求语言的宣传鼓动效果,有人只讲表述得清楚明白;有人喜欢语言的通俗易懂,有人追求语言的文学色彩;有人喜欢简洁的短语,有人爱用精确的长句。起草讲话文稿必须适应不同人的不同特点、不同爱好,这样才能写出特色,写出水平,少走弯路。第三,要考虑受话者方面的因素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中特别强调做宣传工作必须看准对象,有的放矢。领导讲话也必须考虑受话者的因素。一要针对受话者的身份 给不同身份的人讲话,即使讲同一方面的工作,也要选择不同的具体内容。因为身份不同,职责就必然不同,给他讲职责以外的事情,他无能为力,你也就白讲。比如,给部门负责人讲话,里面的内容却都是政府领导应该做的事情,你讲得再好,他有法落实么?反过来说,给政府领导讲话,讲的又都是部门业务范围内的事情,那政府领导就能越俎代庖么?二是突出受话者的职业特点 不同的职业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因而形成了不同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这就是他们的职业特点。领导讲话也该突出受话者的这一特点。比如,给商业职工讲话,应该强调热情服务;给医务人员讲话,应该强调救死扶伤;给执法人员讲话,应该强调有法必依;给领导干部讲话,应该强调清正廉洁;给教师讲话,应该强调诲人不倦;给学生讲话,应该强调学而不厌;给人事工作者讲话,应该强调选贤任能;给史志工作者讲话,应该强调秉笔直书。总而言之,就是对什么人,要讲什么话。三是适应受话者的思维习惯和语言特点 不同行业的从业人群,尤其是那些特点明显的行业的从业人群,其思维习惯和语言运用也往往具有不同的行业特点,领导讲话应该尽量与此相适应。比如给知识分子讲话要多些斯文,给工农群众讲话要尽量通俗,给理论工作者讲话更应注重逻辑性,给文艺工作者讲话要力求有点文学性。这样,受话者容易接受。第四,要考虑会议方面的因素领导讲话,绝大多数是在会议上,会议情况是影响讲话的重要因素。起草讲话文稿必须“因会制宜”。一要适应会议的内容 不仅讲话内容必须与会议内容相一致,就连讲话的气氛和语言也必须与会议内容相协调。比如,犯人公判大会上的讲话一定要非常严肃,英模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应该比较亲切,动员大会上的讲话要富于鼓动效果,研讨会上的讲话应富于理性色彩。二要适应会议的形式 一般来说,大规模会议上的讲话要格外庄重,小型座谈会上的讲话可以相对灵活,广播电视大会上的讲话要注重烘托气氛,一般电话会上的讲话则应简洁精炼。三要适应会议的程序 会议程序对领导讲话也具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同一会议上开幕时和闭幕时的讲话,差异往往是比较明显的。起草讲话文稿必须注意这种差异性。首先,开幕时的讲话一般要说明会议的目的、内容、缘由等,闭幕时的讲话则多要总结会议的情况、收获等。其次,开幕时的讲话有时要侧重于提出问题,闭幕时的讲话则要进一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两个区别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体现得特别明显,只要把其中的“引言”和“结论”部分对照看一下就清楚了。另外,还有的开幕时的讲话,研究问题主要以现实工作和形势发展为基础,闭幕时的讲话则多结合会议情况,有时干脆就会上提出的问题谈些意见。毛泽东同志在1937年5月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和1957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会议上的讲话,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上一篇:如何注册今日头条并撰写稿子?
下一篇: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