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改掉过度保护,家长就得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不要对什么都管着,怕孩子出“问题”,父母应该满足孩子做事的要求,鼓励孩子自已动手去做,并且相信孩子能够独立完成,在孩子动手的过程中,父母不要因孩子动手太慢而剥夺孩子取而代之。
让孩子参与到家务中来,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就放心的交给孩子,不要啥都代劳,更不要认为孩子还小,小孩子啥都会做,只是做的质量不好罢了,在培养孩子做事方面,父母要对孩子宽松点,不要孩子做啥都想让孩子做的合格、并且最好,比如让孩子刷碗,刚开始不可能要求孩子刷的干干净净,可慢慢的孩子就会做的很好,像个小大人,这样的孩子才会有更好的适应社会的能力,对未来的发展一定会起到很大的帮助。
在沟通中让孩子改进,孩子做事做的不好,甚至和父母的想法背道而驰的时候,不要中断或禁止孩子再做类似的事,而应该鼓励孩子做好,并且给孩子以积极的引导,告诉孩子做事的方法,孩子洗碗的时候把碗给洗烂了,这是孩子学习的正常过程,家长千万不要对孩子斥责,打消孩子做事的积极性,而应该给孩子以指导,并且提醒孩子该小心和注意的事项。减少孩子做事的危害,同时也教导孩子学会做事。
拒绝包办代替。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是自身成长的一部分。做事使他们获得经验,发展能力,增强自我成就感。在做事的过程中,失败的经验可以成为教训,成功的经验就在他们内心形成“我能行”的自信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自我评价或自我形象。但是,不少父母因为担心孩子会犯错误,会累着,伤着,会把衣服弄脏,把环境弄乱,就不让孩子动手做任何事,对孩子本来能做的事加以包办代替。包办代替的父母不但剥夺孩子做事的机会,更是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
要想走出过度保护的误区,父母还要防止不知不觉的过度满足。生命有一些基本的需求,这些需求得到适当的满足。对孩子的成长和健全人格的行成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一昧的满足更多的时候是害了孩子,在一切一学习为主的意思行态下,一些父母对孩子的学习用品,是有求必应,有的是不要也买,好多都行成了重复。这不仅浪费了金钱,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也会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比如像玩具的的扔的满屋子都是,影响孩子的专注力不说,也会形成孩子对金钱概念的淡化,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唠唠叨叨,交且没完没了,孩子做什么事家长都能找到唠叨的切入点,听上去唠叨和过度保护没有关系,其实唠叨也是对孩子太过保护引起的,因为太关心孩子了,太想保护孩子了,而又不相信孩子自已的能力能处理好一切,能协调好一切,于是就用唠叨和没完没了的说教来提醒孩子,其实,父母应该更早的让孩子意思到,学习是孩子自已的事,身体也是孩子自已的事,和孩子有关的事都是他自已的事,只是家长要做到监督提醒式的点到为止。
保姆似的家长不要做,孩子没生下来,母亲还能做个准妈妈,可是孩子一生下来,父母的身份就变了,大多不知不觉的转成了保姆的身份,其实妈妈的身份和保姆的工作性质是不同的,妈妈要给予孩子鼓励和放手让其发挥。告诉孩子他很勇敢,可以自己独立完成很多事情。在日常生活中,妈妈不妨鼓励孩子到楼下的便利店买东西自已买东西,做些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当然,出于安全的考虑,妈妈可以在孩子身边悄悄跟着。以免发生情况及时处理。
教育孩子不要跟陌生人对话是正确的,讲大灰狼的故事也是正确的,但在具体在教育过程中,不少家长并没有给孩子做到公证的分析,只是一昧的认为有人叫不能开门,把孩子的思想都禁固了,更是把孩子引到了大马路上的人都是坏的,这个误区之中,限制了孩子的交往能力,和对人的信任品质,家长应该给孩子讲明白,哪些交往方式是值得鼓励的,哪些人是要拒绝对话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