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天忙于工作,忽视了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现在工作压力大,导致很多大人只能每天拼命工作,与孩子交流的时间很少,对孩子学习、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也没有注意到。长期以往,与孩子之间产生了代沟。
导致亲子间关系不融洽的主要原因还是家长不懂得尊重孩子。在很多家庭里,家长习惯用他们的价值标准要求孩子,并让孩子绝对服从,甚至在部分家庭中仍存在打骂现象。强制孩子参加各种学习班、增加额外作业、干涉孩子的正常交往和课外活动等,更是屡见不鲜。
由于应试教育,很多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没有全面关注孩子的成长,更不能针对孩子的特长进行引导,对孩子提出不符合他个人能力的过高标准,易给孩子造成压力,久而久之孩子对家长的说教会产生逆反。于是,家长越说,孩子越不听,关系不断僵化,会形成恶性循环。
不少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干涉太多,要求苛刻;或者过度溺爱,造成孩子需求无度,却还认为是为孩子好,是对孩子的爱。可这种错位的“爱”,孩子无法感受,也不愿接受,再加上孩子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很容易造成亲子之间的矛盾冲突。
就算工作再忙,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来和孩子交流,能经常听听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扰,并帮助他们解决这些困扰。家长需要花很多时间来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细节,有些细节是会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所以千万不能忽视。与孩子交流的多了,亲子间的关系自然而然就改善了。
要学会尊重孩子。有些父母看到孩子犯错,便会迫不及待地当起“法官”。其实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他们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父母应积极地影响、教育孩子,了解其内心。这就意味着家长要与孩子成为朋友,经常沟通。无论在学校还是将来走向社会,每个孩子都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生活,父母无法代替。所以家长应给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和信心,既要懂得发现和赞美孩子,又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
做好榜样。孩子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和父母朝夕相处,日夜为伴,尤其未成年的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模仿性最强,而这时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威信最高。孩子认为父母的一切言谈举止都是最标准、最美好的,对父母的一切言行都有强烈的模仿欲望:父母的走路说话、待人接物、欢乐与痛苦等,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努力去模仿,无论好坏都照单全收。这种影响是在无意识中产生的,其作用也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
让孩子知悉他们行为境,以及父母对子女的关心。例如孩子放学后很晚归家,父母可告诉子女“你这么晚才回家,我会担心你的安全。”家长和孩子还可以利用“互换角色”的游戏,让家长和孩子了解彼此的处境和感受。当家庭面对困境时,家长亦应坦白告诉孩子,让孩子明白谅解,那么孩子自然懂得减少需索、扭计。若家庭需申领综援,父母可坦诚告诉孩子,毋须过分介怀。人生总会遇上挫折,应开怀面对。
掌握好平衡,给孩子提供一定的自由空间。父母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平衡好与孩子保持亲密关系的同时,给予孩子一定空间和私人领地之间的平衡。这的确不容易做到。但是这对越来越独立的子女而言,是必需的。
要敢于向孩子承认错误。很多家长明知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也不会像孩子承认错误,觉得这是很没面子的事情。父母如果发现自己有错误和缺点要承认,在适当的时候,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歉意。告诉孩子,父母跟他们一样,正在努力做一个更好的人。这不仅给孩子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也会想孩子传达一个意思:做错事情要用于承认错误,承担责任。
不要吝啬你的夸奖和赞美。在孩子做了正确的决定或事情时,要抓住时机表扬。赞扬会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决定和成功是受到重视的,同时他们的能力也得到肯定。当孩子犯错误时,也不要采用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式惩罚,这种粗暴的方式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要和孩子讲事实、摆道理,通过交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并不是说对孩子放任不管,对于孩子的错误还是要严肃指出,并做出相应的解释,让孩子明白自己错在什么地方,需要怎么改正,最终是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也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亲子间的关系。
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或者发火,这会对孩子的情绪造成不好的影响。
父母要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很多时候,孩子的需要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
准备好“奖励”,提高孩子的积极性,谁也不愿意白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不要对孩子失信,答应了孩子的事情要尽量办到,实在无法实现的也要想孩子道歉,并说明理由。
采用民主的管理方式,理解而不溺爱,民主而不放任,疏导而不压制,做到严有度、爱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