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书籍不限,故事/认知类/益智/语言类等等,但必须有清晰且简单易懂的配图。
书本触手可及,种类尽可能丰富,且可读性强。书的价格不一定要贵,依据个人经济情况而定,相对其他用品,我觉得书最便宜,且价值极高。把书放在孩子能拿到的地方,玩具柜,床头柜,沙发等,保证孩子想看的时候,随手就能获取。
把读书当成游戏,而非纯知识传授,若教干瘪的知识点,孩子很快会失去兴趣,应充分调动孩子的感知系统,动静结合,和他一起玩起来。比如,当书上显示一只猫,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观察,猫由哪些部位组成,眼睛/耳朵/尾巴/小脚;大一点了,可以对应形状(圆圆的眼睛/三角形的耳朵),颜色(黑色/白色);告诉他猫是怎么叫的,学猫叫(喵喵....);猫是怎么爬的,一起在床上爬,比谁快,两只猫打架;画画喵咪;当孩子对猫感兴趣后,增加与猫有关的读物。
当孩子对一本书熟悉后,父母应该变主动为被动,假装自己不懂或忘记,向他请教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后来怎么样了,激发孩子表达的欲望,促进思考,同时感谢他,表扬他,增加行为持续的动力。如,“宝宝,这是什么动物呀?”,“它是怎么走路的呢?”。
与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结合,让孩子认识更深刻,同时延伸到对其他事物的理解,触类旁通。如,在家看动画片《猫咪一家》,出门观察猫的脚印,摸一摸,感受毛的光滑,喂猫吃东西,都是很好的方式。也可以延伸到认识其他动物,生活习惯养成,规律作息等。
以身作则,和孩子一起养成读书的习惯。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社会变化太快,每个人不管学历高低,都应该把终身学习融入生活。自带孩子读书后,我也开始读书,涉及心理学,运营,数据分析,数学,思维等各方面,触动很大,对事物的理解上升到更高层次,更加善于发现问题本质,总结规律。所以,父母和孩子在读书的路上应该互相鼓励,互相陪伴,共同成长。
读书的同时与图片相结合,确保孩子理解后再继续下一页内容,否则他很快就会失去兴趣。
音调高低根据情景变化而变化,把自己带入情景中,产生相应的情绪,吸引孩子注意。
孩子一旦对某本书感兴趣可能会反复读,有时甚至重复几十遍,父母要有耐心,持续讲,最好每次都能从不同角度切入,融入新东西,或者发挥孩子的想象力,思考更深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