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579今日阅读:26今日分享:39

中医师承和中医院校教育哪个更好

中医在现代的院校教育,本意是好的,我们多数人对于它的期望也很高,渴望借此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中医师,熟练灵活的运用中医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但实际上来看,这个期望过于理想了,小编了解到中医高校毕业的本科生甚至是寒窗苦读了十余年的博士生,还是未能入中医的门,不会看病,那么中医现代化的教育到底失败在哪?
方法/步骤
1

院校时期的理论教育,还是使得学生知道了阴阳五行、藏府经络,知道了四诊方法,知道了将近十种的辨证理论,知道了常用中药的作用和历代经典方剂等知识的,这些也是中医人成长的必备基础之一,这类中医学术框架的通识教育,是可以大规模复制的。所以说从这一点上来看,中医院校的教育还是起到了普及作用的。

2

从中医本身的人才成长机制来讲,就决定了现代通行的院校教育模式,无法培养出合格的中医师,虽然他们有着丰富的理论基础,不过一旦到了临床实践上,就不行了。完成了通识教育后,只是具备了理论基础,和真正的临床还有很大的距离,而这两者之间的鸿沟之大,超乎想象。

3

那么这条鸿沟,谁能帮助填平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师承教育。古往今来,我们能够发现,名医的后代往往更容易成名医,而至于宗师级的人物,更是大多具有传承背景。没有任何医学传承背景,若想依靠自学,或者普通的高等教育,想在中医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往往难度较大。

4

国医大师张磊曾言,学中医,有形的东西好学,因为经典的方子是一定的,而跟师学习,是学无形的东西。大师在这里提到的一点,是中医师承教育的关键,那就是辩证的思维模式,辩证思维的过程,就是将理论框架与实践建立互通的桥梁,这样才能填平两者之间的鸿沟。

5

说起中医的师承教育,很多人不屑一顾,觉得缺乏专业规范的模式体系,更难培养出中医人才,但事实上,在没有院校教育的年代,仅靠师承教育中医人才反而更多,现代硕果仅存不足百位的国医大师中,绝大多数也正是师承模式下的“结晶”,这也是中医成长过程上的必经之路。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