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领导者绝大部分是大智慧的领导者,而大智慧的领导者也大部分能够取得成功。但它们在概念的外延上并不必然对等,因此在评价一个领导者的智慧高低是必须要透过表面数据,国外著名大学在招聘MBA时更加看重应试者的个人品质、心智模式等就是一个例证。所谓人往高处走,领导者就应该誓拔头筹力争世界五百强,或成为行业老大的雄心壮志,否则就有愧于“领导者”一职。
对于领导者、高层管理者层面的智慧来说,就是战略、谋略、商业模式。作为一个管理者,手中把握的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脉,如果没有过人的智慧,那么他所带领的企业前景必将暗淡。我们说: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里包含着“知”与“能”。谭小芳老师表示,“智”正是让我们正确的把知识运用到管理之中,并把之转化为力量发挥能量,而管理者则恰恰需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合理的管理和利用资源,使之发挥能量为企业所用。
信誉是法律的基础,如果没有了信誉,法律同样苍白无力。而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一种契约经济,而由于合同的不完全性,诚信则是契约得以签定和履行的前提。虽然目前一些不具备诚信素质的领导者仍然存在并得到一定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目前的市场经济仍不完善,而且这些不诚信的领导者已经感到生存的空间越来越窄。诚信表现在对客户的诚信、对合作伙伴的诚信、对社会、社区的诚信、对下属、员工的诚信。
仁能附众,作为一名管理者,得到大家的支持、把众人团结到自己的身边来在管理的过程中,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必需的。亦如,在管理中惩罚只是管理的一种手段决非管理的本质。“石可破,但不可夺其坚。”也就是说:在管理中你惩罚员工会很容易,但让他心服口服从此改正错误却决非易事。而管理中的“仁”更多的则体现为一种“双赢”,管理者赢得管理,而员工则赢得利益。
作为一个管理者如果没有迎难而上、乘风破浪、历险前行的“勇”,则无法带队团队有所作为。管理中的的“勇”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与“道”和“智”相辅相承。何为大智大勇?难不畏险,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在管理的是艰险的路程,当遇到困境和非议时需要“勇,”在这个时候的“勇”就是不畏艰难险阻,始终坚持自我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当工作中取得成绩之时同样需要“勇”,这时的“勇”就是不居功、贪恋名利;而在工作中遭遇失败之时更加需要“勇”,这时的“勇”则是不推脱责任,能够反省自己承担并改正错误。
作为管理者就是企业中的“将”——在管理中也应该有三严:其一,法令严。在管理中如果没有严格的规章作为标榜和约束,那么企业就没有了规矩,纪律必然松散;其二,赏罚严。在管理中如果没有明确而严格的赏与罚,那么就会缺乏激励和制约,其法令必然难以贯彻执行;其三,律已严。作为管理者,如果在企业中无法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那么必然会无法服众,无人尊从。
当代有些领导者追求所谓事业的成功,整日忙于交际应酬,书基本不读。知识匮乏,见识肤浅,谈不上智慧、感悟和境界;有些企业缺乏责任心更缺乏爱心,处处只为私欲苦心积虑;也有些领导者为了物质最大化而不择手段,有的甚至置国家法律与社会道德于不顾,更谈不上施仁于社会、施仁于人民。也有些领导者最初的人生目标实现后,失去理想和信念,没有了人生信条,没有了勇敢之心,没有了前行动力。
只有具备了“智、信、仁、勇、严、知”六德的经济人才,才能在经济活动中发挥出良好的作用,才可以被放到重要的岗位上,成为高水准、大智慧的经营者、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