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传统找领导智慧,常走向两端——或者特别高大,比如说为国为民留名史书,或者特别实际、甚至不惜用手段。像很多方面一样,在管理智慧上我们还没有掌握像西方那样将它进行科学化包装的技巧。在最近举办的北大总裁班的课堂上,一位民营企业家向我提问:什么是领导智慧?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领导智慧可以给出许多静态的定义,但是似乎都不确切,当时我就给出了一个动态的定义:我们的领导方式因时、因势、因人而变。常态环境下,有条不紊,遵从制度、按部就班、审慎稳重是优秀领导者智慧的体现,但在非常时期,需要领导者的非常智慧。
智:智慧。 对于领导者、高层领导者层面的智慧来说,就是战略、谋略、商业模式。作为一个领导者,手中把握的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脉,如果没有过人的智慧,那么他所带领的企业前景必将暗淡。我们说: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里包含着“知”与“能”。谭小芳老师表示,“智”正是让我们正确的把知识运用到管理之中,并把之转化为力量发挥能量,而领导者则恰恰需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合理的管理和利用资源,使之发挥能量为企业所用。
信:自古经商之道在于一个信字。 中国以前很多店铺上书有“童望无欺”字样,以取得顾客信任。传说中国古代季布很守诺言,故有“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之语(《史高.季布传》)。作为一个领导者,在某种意义上讲,其在企业中的一言一行,已经不只单纯的是一种个人行为,而是代表着一种企业行为。“信”是为人为事之根本所在,“信”虽无形,但却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仁:“仁”是中国儒学中最基本的一个观点。 仁能附众,作为一名领导者,得到大家的支持、把众人团结到自己的身边来在管理的过程中,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必需的。亦如,在管理中惩罚只是管理的一种手段决非管理的本质。“石可破,但不可夺其坚。”也就是说:在管理中你惩罚员工会很容易,但让他心服口服从此改正错误却决非易事。而管理中的“仁”更多的则体现为一种“双赢”,领导者赢得管理,而员工则赢得利益。谭小芳老师认为,管理中并非为“管”而“管”,而是为“理”而“管”。
勇:成功的商人都是勇于决断,善于决断。 “将不勇,则三军不锐。”也就是说,作为一个领导者如果没有迎难而上、乘风破浪、历险前行的“勇”,则无法带队团队有所作为。管理中的的“勇”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与“道”和“智”相辅相承。何为大智大勇?难不畏险,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在管理的是艰险的路程,当遇到困境和非议时需要“勇,”在这个时候的“勇”就是不畏艰难险阻,始终坚持自我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当工作中取得成绩之时同样需要“勇”,这时的“勇”就是不居功、贪恋名利;而在工作中遭遇失败之时更加需要“勇”,这时的“勇”则是不推脱责任,能够反省自己承担并改正错误。
严:管理企业需要严明纪律。 只有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才能使企业上下井然有秩序,保证工作任务的完成。赏罚公正分明,促使企业员工努力工作,不做对企业不利之事。中国有句俗语叫做“军令如山”。即:军令就如大山一样威严、庄重、不可侵犯。也正是有了这样严格的纪律,军队才可以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号令,在战场上才可能有披靡的战绩,此是为将之道。
知:学习力是领导者必备素养。 当代有些领导者追求所谓事业的成功,整日忙于交际应酬,书基本不读。知识匮乏,见识肤浅,谈不上智慧、感悟和境界;有些企业缺乏责任心更缺乏爱心,处处只为私欲苦心积虑;也有些领导者为了物质最大化而不择手段,有的甚至置国家法律与社会道德于不顾,更谈不上施仁于社会、施仁于人民。也有些领导者最初的人生目标实现后,失去理想和信念,没有了人生信条,没有了勇敢之心,没有了前行动力。
这些大型企业的老板忙着学习充电,许许多多中小企业的老板也在各大商学院和培训机构穿梭。在这里,笔者真心建议各位领导者去学习一下,人家柳传志、俞敏洪、江南春、马云、郭广昌也都在学习呢!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学习,不进步呢?总之,谭老师表示,只有具备了“智、信、仁、勇、严、知”六德的经济人才,才能在经济活动中发挥出良好的作用,才可以被放到重要的岗位上,成为高水准、大智慧的经营者、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