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何骤然谨慎小心会陷入困境呢?这其中的原因在于,采取一种经过深思熟虑而非草率而为的方式去承担风险是极为重要的,无论是企业各自获得成功还是促成整个经济体的良性运转均是如此。例如,企业间的贷款总是包含一定程度的风险,削减贷款额将导致企业陷入困境、减少正当的资本业务并助长通缩。
“谨慎型银行”是危机后管理层彷徨不定的典型代表。企业政策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起初,过度地承担风险,随后,认识到问题的原因后,骤然紧缩开支。从中可以看出,高管在将风险承受期望与普通员工的态度进行协调时,难度有多大,企业草率地改变其运营方式所带来的竞争压力有多么严峻。这一问题如今在多个行业中都十分普遍。由于对系统风险的错误判断而造成的全球金融体系崩溃,在各地的商界领袖间造成了信心危机,面对外部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很多企业的管理者以谨慎从事为上,却没想到因此而错失了许多获得丰厚回报的良机。
尽管商界人士和经济学家均认识到了承担风险的重要性,但如今全球经济体中错综复杂的风险,却给许多企业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这些考验不仅在于企业对所承受风险限度的判断,还在于对风险加以监控和管理的管控机制。如果高管团队在战略决策时,并未对风险进行讨论或不向整个企业详细说明相关的期望,那么即使认识到了承担风险的需要,也不会发挥任何作用。
我们需要对企业所应承担的风险采用一种新式的、更为系统的整体定义。简而言之,就是关于企业风险偏好的明确说明。除了研究应该避免多少风险以及如何应对经济衰退外,企业领导人还应该考虑他们希望承担多大的风险,以及他们愿意动用多少资金换取多大的风险收益。在进行交易前,应该在组织范围内对这些考虑进行探讨,并使之明确。由此,交易人员能够明白企业整体的风险偏好,以及各自的交易在整体中所能发挥的作用。
从透明中获益 风险偏好是企业范围内关于日常事务对风险承受程度的说明。设定目标,通过日常的运营加以实现,并将企业的战略直接与运营及实施相联系。它确保所承担的风险与由高管团队及董事会所设定的业务议程相一致。它授权员工从股东及企业的未来出发,在风险和谨慎间做出必要的权衡,并为员工提供所需的支持,以明确他们所从事的工作。
建立并实施一套风险偏好框架,需要从不同角度持续地看待业务。这意味着需要深入研究日常运作,从各业务内部及不同业务间的角度理解市场、信贷、投资、运营及名誉等所有不同类型风险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这些风险如何对整体加以影响。这还意味着对已经承受的风险加以监控,在企业及方法间做出权衡,从而将风险控制在最适宜的水平,既不盲目扩大,也不错失机遇。
各行业中的每家企业都应该制定一套明确的风险偏好说明,特别是在当前这种金融动荡和政府监管时期,仅仅建立这一流程就能带来巨大的影响。例如,金融危机后,某国政府不得不对商业银行、及小型投行等许多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进行救助。政府对因重组所收购的金融机构的业务组合而造成的名誉风险非常敏感。鉴于紧张的政治环境,该国政府代表甚至认为这些企业从具有风险的交易中获得巨额的短期利润将是 风险偏好的制定。
风险偏好的制定无论是企业希望更好地处理自身的风险,还是研究某宗收购案,希望了解目标企业的风险与自身风险间将如何相互影响,均可利用五种基本要素,确定企业的风险偏好。
一旦确定,必须定期对风险偏好进行跟踪。管理人员的风险偏好工具可用作追踪日常的运营,确保机构正向目标迈进并且能在必要的时候做出调整。
面对风险问题和各自企业的信心水平,许多商界领袖都在挣扎。目前各家企业所面临的动荡不足为奇,即使在经济发展时期也会如此。精心设计风险承受水平,是成功的关键;而那些长期以来过于谨慎的企业有时会发现自己犯下了致命的错误。因此,它们转变为过分地接受风险,然而,它们又感到了惊恐,随之又过度调整。这种在高风险和无风险间的摇摆,使得客户、员工和投资者都对事态的发展如坠云中、无所适从,从而感到疲惫不堪。
企业必须采取包括风险偏好架构在内的风险管理新战略,从而做出应对。最终,这些战略将协助企业更好地理解风险、重塑信心并稳定局势。
需要结合内部和外部观点,在当前竞争格局的大环境下,评估企业所承受的风险。例如,某制造商可能发现,尽管其租赁业务保持盈利并处于风险政策之内,但从行业比对的结果看来,所产生的回报并不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