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小零嘴”大起底(组图)作者:董金狮“小零嘴”大起底(组图)来源:扬州晚报记者:孟俭2012年5月6日市区育才小学附近,五颜六色的小零食。市区某小学附近,小孩拿着刚买的小零食吃得津津有味。三元桥小学附近,孩子在路边摊上选购邗江中学附近,有人开着轿车摆起零食摊。日前,北京等地的媒体相继对中小学周边低价“问题零食”进行曝光,记者走访发现,扬城市区不少中小学周边,也都有一些摊点销售“问题零食”。而这些小零食,无论是外包装还是标识,都或多或少存在问题,有些甚至是“三无”食品。 本版采写 记者 孟俭 摄影 刘江瑞 消费调查 零花钱花哪儿了? 7成孩子买零食 探访中,记者就“零花钱平时都怎么花”,在市区几所中小学附近,随机采访了30多位中小学生。 “我一天5元零花钱,爸妈说就是我的零食钱,都买零食了!”在文津中学附近,一位买零食的王同学说。30多位中小学生,几乎每个孩子,家长每天都或多或少给一些零花钱,有的孩子一天的零花钱甚至有几十元。关于零花钱的用处,接受调查的孩子中,70%的孩子称主要用于买零食吃,只有少数同学称会买些学习用品。 调查中,记者发现,这些孩子所买的零食中,廉价零食是他们的首选。除零食外,一些麻辣烫之类的,也是他们常吃的东西。 在市区几所学校附近,记者现场查看了十多个孩子所买的未拆封的零食,发现问题还不少,不是找不到生产日期,就是寻不到保质期,甚至连厂家等信息有的都不全,更有甚者,包装上连“QS”标志都找不到。 专家解析 五颜六色极具卖相,殊不知 出场人物 董金狮:国际包装协会秘书长、《每周质量报告》特约主持人 小吃摊零食 细菌超标12倍 谈及校园周边一些零食的安全隐患,董金狮的回答一针见血。他称,很多问题零食的包装,大多喜欢花哨和色彩斑斓,为的就是能够吸引小学生购买,但事实上,好多这些塑料包装未办证就生产。 董金狮说,零食中的一些吸管、叉勺等小东西,有的味道特别大。也就是说,无论是包装还是食品内的塑料工具,都不排除使用了废塑料。而通常,小学生购买时,往往就是被五颜六色的零食吸引住。 但董金狮却说,五颜六色除了为了增加卖相外,另一个不为普通百姓熟悉的是,包装小作坊大多是用颜色掩盖了包装产品里的杂质,毕竟零食多是五毛、三毛的,包装的成本就更低,不可能花那么多工序不计成本除杂。这就给食用带来了安全隐患。 事实上,早在2007年6月,市质检部门曾对校园周边小吃摊点上的零食进行了一次送检。那次送检的食品,都是小吃摊点上最受孩子喜欢的零食:牛肉干、香辣块、小雪糕、饮料、话梅等。 经过大约一周的时间,市质检部门对小吃摊点的食品检验报告出来了。结果显示:在送检的12件食品中,有6种食品分别存在细菌、防腐剂不同程度的超标。 其中郑州的一食品厂生产的休闲零食,就有两项指标超标,按规定不得含有糖精纳,而结果竟检出每公斤含量0.08克;每克含有量必须750个的细菌总数,检测发现竟含有9500个,超出规定标准的12倍,达到严重超标。 谈及危害,市质检部门有关负责人当时表示,细菌总数超标的含量就是食品受污染的程度,这与食品的生产环境、卫生防护以及制作过程的卫生条件都有密切关系。 通过抽检,也暴露出零食加工源头的乱象。如果是细菌超标,就充分表示,该厂家的生产卫生条件是严重不过关的。如果服用了细菌总数超标的产品对肠、胃功能影响较大。有些产品不允许含有防腐剂,有些食品可含有轻微少量的防腐剂,这都应有明确的标准。如果人体服用过量的苯甲酸将对孩子的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伤害。 曾就校园周边零食等进行过调研的董金狮表示,低投入的作坊式加工,搅乱了市场食品供应。“很多小作坊生产出来的食品,都是被批发到商贩手中后,再进行二次甚至多次封包。”董金狮说,这就势必导致二次卫生污染和出了问题难以追源究责,因为很多产品上写着是哪个厂家,但极可能这批货跟厂家一点关系都没有,外包装是仿冒的。 实地探访 从一毛至一元的零食校园周边均有售,摊贩表示 日售几十包, 自家孩子从不吃 现状:不少零食生产日期、保质期难觅 地点1:育才小学 一问生产日期,摊贩不卖了 4月26日下午,记者赶至育才小学附近时,小学东围墙的边上,几个装着轮子的流动架,依次摆开。 每个流动架上,堆放着大包小包的塑料袋,有的还用塑料布蒙上。记者打开其中一个包装,发现里面有不少小食品,还有一些玩具等。 “有辣条吗?”好不容易等到一位妇女赶至架子边,记者顺势问道。 听说记者要买东西,该妇女急忙取出其中的一个大塑料包,从中拿出六七种辣条。“价格很便宜,都是5毛钱一包。”她热情推荐。 记者从中买了两包,发现没有生产日期。当记者就此提出疑问时,该妇女有所警觉,急忙抢过东西,连称不卖了。 地点2:工人新村小学 有孩子买几包零食当饭吃 4月26日下午,记者赶至工人新村小学时,正逢学生放学。 在校园周边的一个流动摊点前,一个孩子买了3包辣条、一盒奶片。“你买这么多,这个好吃吗?”孩子的回答令记者有些吃惊:“这是我的晚饭啊,我平时都吃这个。” 记者当即提出,买这些零食的钱足够买两个鸡蛋饼了,鸡蛋饼可比这些有营养。孩子却有些不屑:“鸡蛋饼没这个好吃。” 当日下午,记者在工人新村小学附近探访发现,至少有六七个摊点上,在售卖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零食,不少孩子购买。 地点3:文津中学 从不给自家孩子吃这些 4月27日下午,在文津中学附近,一个备有40多包各式小零食的摊点,放学没多久,货就卖光了。 “这种辣面筋,卖得非常火。”商贩向记者透露,每天放学期间,他都能卖出几十包。他称,这类面筋辣乎乎很香,且价格便宜,最贵也不过1元钱,很受孩子的欢迎。按他的说法,孩子买 回去,主要就是图的这个“味”。 而令记者诧异的是,尽管卖小零食,但他的孩子手中,吃的却不是自家卖的零食,反而是超市里常见的那种甜薄脆。“平时给你孩子吃你自己卖的这些吗?”当记者就此提出疑问时,该商贩爽快回答:“不吃,我从不给他吃。” 地点4:东花园小学 价格不贵图个省心,家长也来买 4月27日下午,在东花园小学附近,记者看到,不少接孩子的家长,在孩子的纠缠下,也会奔向附近的零食摊,买给孩子吃。 “这种东西很好吃啊,孩子喜欢。”家长徐女士说,一放学孩子就缠着她买,她觉得价格也不贵,花个一两元钱,省得孩子闹腾。 采访中,不少家长也如徐女士的说法,之所以给孩子买,没有去关注所买的食品安不安全,而只是贪图便宜,觉得买上一两包花不了什么钱。 “每天放学,这条路不少摊点将东西都摆出来,基本上都是小零食,什么都有!”正在给孩子买辣条的家长王先生说,孩子基本上是一天一包,但记者发现,他买的辣条包装上,连保质期都没有。 问题焦点 流动摊食,不能等出了问题再管 专家建议:标识不清的一律查处和禁卖 中小学周边问题食品扎堆,甚至有些零食中,还含有不少已禁用的食品添加剂。专家呼吁,流动摊食也应纳入监管范围,对于一些包装等标识不清的食品一律查处和禁卖。 市民声音 食品安全监管嫌被动 “鳕鱼有问题了,查鳕鱼;袋装茶有问题了,查袋装茶……现在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有些过于被动。”采访中,市民杜秋芬觉得,每次都是这样,有产品曝出有问题了,职能部门就去查一查,为何扬州不主动去查所售的产品是否有问题呢? 近段时间来,各类食品安全问题频爆,扬州相关部门的及时出动,还是难以消除部分市民的疑惑。“过于被动的监管,只会令我们消费者更被动。”尤先生说,为什么就不能主动对市场上的食品等定期抽检?抽出问题后及时向市民公布,及时预防和提醒,也有利于市民少买些问题食品。他称,就如校园周边小食品一样,要不是媒体曝光问题很严重,他还会任由自己的孩子吃下去。 尤先生觉得,对于校园周边的流动摊点,相关部门更应加强监管,而不应任其成为“盲区”。 部门回应 监管食品安全成常态 扬州对市场上销售的食品安全监管如何?4月27日,记者就此询问市工商局食品处相关负责人吕女士。她回应称,工商部门对市场上销售的食品等流通领域,一直在常态监管,学校周边的问题食品,也在监管的范围内。 吕女士说,对于学校周边问题食品的情况,扬州每逢开学等时间,学校辖区工商部门都会对一些店铺里的食品等进行检查。但当记者问及学校周边的流动摊点上的食品,是否也在检查范围之内时,吕女士说,对于流动摊点占道经营,应是城管部门管理。 平时的检查又是如何检查的呢?昨日,记者联系到一位工商工作人员,她坦陈,所谓的检查,只是查一下店里执照是否齐全,所售的食品标识等是否规范……“对于质量到底有没问题,这样的检查,查不出什么问题。”她表示,除非是有学生吃出了问题,工商部门会责令停卖下架。 专家建议 标识不清要查处禁售 “应将流动食摊纳入监管范围,而不是寄托于城管部门一赶了之。”董金狮说,随着添加剂的品种多样和泛滥,小食品的违法加工成本越来越低廉,这也令利欲熏心的人,去大搞问题小零食,流向学校周边。在调查中,董金狮也发现,尽管很多小零食包装等模仿得看不出多大问题,但如果细看来说,与正规厂家的标识等相比较,标识不清等还是一些食品的主要问题。 “对于这样的食品,无论是固定店面的还是流动摊点的,一律没收和查处,问题食品就会少很多。”董金狮表示,除了食品本身存在的问题外,与食品紧密相连的包装等伪劣问题更是让人防不胜防。 谈及这一建议,董金狮觉得,这可有效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不管你产品有没有问题,你标识不全就不准你卖,一定程度上能规范食品市场。”董金狮说,从标示上信息不全或者是错误的信息开始查处,相对更快捷防范更有效。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对产品检测的成本较高,不可能消费者花很少的钱买了几样东西,再去花更多的钱检测索赔,那样的话,按一赔十去索赔,也未必够本。 行业自曝 入行门槛低、利润可观 5000元就能开工生产 “小食品加工一个月,利润可买辆"宝马"。”这是有关媒体近期对郑州一些食品问题加工点调查时,行业内人士自曝的“秘密”。 那么,类似辣条之类的小零食加工,标准如何?又有着怎样的入行门槛?近日,记者以想入行为由,联系了一位小零食加工生产机器的厂家。厂家推销人员在向记者介绍产品时,一再地强调,用他们的机器,利润相当丰厚,当然,逃避打击的“能力”也是可圈可点,因为它实在占不了多大地方,在家就可生产。 该推销人员给要“入行”的记者算了一组数据: 电源:家中普通用电即可,4个插线板;厂房:家庭院子就可,或是租个10平米左右的门面房;投入:组合机器购买,生产机3000多元,拌料机1000多元,封口机70元……总投入不超过5000元;人员:不需要多少技术,家庭成员即可。 按他的说法,记者只需要投资5000元,随便在农村找一个院落,就可开工生产,而接下来的一笔账,更令人惊心:销售人员向记者表示,生产机器组装好后,原料是非常简单的,只需要花个几百元,买一些麻辣油、调味品添加剂、面粉(质量最差的也行),就可生产,一般情况下,500克面粉,可生产出750克的产品。 谈及利润,该销售人员称这种加工近乎暴利。他称,以辣条为例,500克可出750克的产品,每500克投入的成本,包括电费人力面粉材料等钱,也不过1元多/500g,拆分包装后,其每包的成本价,一角钱不到,其利润非常可观。 “我们机子是最新产品,你可生产长辣条,也可生产圆肉片(香辣面片),花样很多。”最后,该销售人员直言不讳,按入行门槛来说,小食品加工的门槛是最低的,在家就可生产赚钱,且还没什么人来管。 深度追问 频频被曝光,却总是难以彻底消失 三问“问题零食” 事实上,早在2003年,黑作坊“低价零食”就开始频频包围中小学。市区一中学的门卫告诉记者,校园边上一个卖问题辣条的商贩,已出现在学校周边近10年。 这些不时现身的问题食品,缘何如幽灵一般挥之不去?又存在哪些潜在安全风险? 它们的源头在哪里? 问1 “你别管从哪进的货,只要吃不死人就成。”探访中,记者就廉价小食品的进货渠道询问售卖的商贩,大多商贩不肯透露来源。后来,一位姓顾的商贩,在记者一再追问下,才向记者透露,他们的货都有固定的人送。 “你要多少我给你送多少,学校周边不少摊点,都是我送货。”巧的是,记者针对校园周边低价零食调查时,一位自称是供货商的刘姓男子,在送货时,以为记者也是干这行的,开始向记者推销自己的产品。 在其提供的样品中,单就“辣条”和“肉串”两样,每样都有十几个品种,透过包装,记者发现,绝大多数的品种,都标注着河南郑州等地。 “我也不瞒你说,这上面写着是肉串,其实不是肉。”见记者对“肉串”提出疑惑,该刘姓男子说,基本上是面粉加肉味添加剂加工出来的,所以才卖得这么便宜。 与刘姓男子的周旋中,他说什么也不肯透露自己的仓库在哪儿,只是称,如需要供货,他们包送上门。 记者当即买下了几包样品,拿在手中却吃惊地发现,有的包装上,找不到生产厂家的联系电话,更难寻到“QS”标识。 在能寻到的厂家电话中,记者拨 打过去,以采购商的身份咨询厂家地址,大多厂家办公人员说:“你想要多少,要得多的话,来看那中(河南话),我们在偏地方,农村里头。” 记者联系,也是郑州的一家企业,员工有些不耐烦:“你不是第一个打过来的,我们没生产这种辣条,被一些小作坊"贴牌",坑死我们了。” 有农村小作坊出来的、有冒牌的、有包装标识不全的……其来源,大多指向河南,但调查中,河南的一企业也振振有词:“这种东西生产简单,包装可仿我们的,东西未必是我们的。” 除了有固定的批发“链条”外,记者发现,部分固定店面的老板,则省了这一环节,直接在网上订货。“网上有卖的,要多少就发多少来,比从别人手中再批来,要便宜得多,甚至还可预约加工,那会更便宜。”市区一中学周边的固定店面店主向记者透露。而根据他提供的网址,记者查询发现,上面有不少出售诸如辣条、奶片等商家的信息。 被曝光后缘何仍频现监空? 问2 学生家长陈先生留心了一下,小零食生产出来,涉及农业、质检、卫生、工商等多个部门。 此次北京等媒体曝光的“五毛食品”,当地工商部门的回复是:“我们只负责检查是否持证经营,不负责检查产品质量,如不举报,很难及时查处。” 就此,记者咨询扬州工商部门时,得到的答案差不多。频被曝光的校园周边零食隐患,缘何频频监空?对此,陈先生称,他曾就问题食品的情况,咨询了多个部门,而得到的答复是:让他证明食品是有问题的,才好查。 “哪个食品有问题,应该是职能部门监管的事,难道非得出了问题,才可以查吗?”陈先生说,当时他质疑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最后工作人员很直接地问他在哪儿发现的,他说在流动摊点,工作人员一句话就把他打发了:“你找城管去,流动摊点不属我们管。” 采访中,像陈先生这样觉得食品有问题而找不着哪个部门来管的事,不止他一个人碰到过。记者就食品安全问题,也曾多次致电12315等热线,得到的答复与他相似。 对此,一位在城管部门工作的学生家长向记者表示,这是长期的割裂式执法导致的局面,有了问题部门之间就相互推诿,无形中造成了监管主体的缺位。他称:“城管部门管什么?无非就是将流动摊点规范,但食品安全管不到……” 不过,他也坦言,真正能起到最大效果的,当然是从生产源头就重点管起。“这些看似合格的食品是怎么生产出的?为何允许其生产流向市场?一些小作坊的贴牌包装,又是怎么拿到的……”该工作人员说,一旦这些问题食品进入流通领域,想要有效监管非常难。 问3 还会流向哪儿? “除了城市中小学周边外,农村小商铺和学校,也是一些问题食品较集中的点。”董金狮表示,相对于二次甚至三次包装带来的卫生隐患,添加剂滥用是小零食作坊惯用的方法。 事实上,在连续两天的调查中,记者也发现,不少流动摊点上出现的“三无”食品,在瓜洲等乡镇的小商铺中,也能见到,甚至乡镇及农村中小学周边,零食摊铺遍布。正如董金狮所言,标识不全或是拆开再包装等,都能在农村小商铺和学校周边的流动摊点上,有所发现。一台几十元的封塑机,外加成本几厘的包装袋,普通人就可操作得起来。 据悉,新《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已于4月20日开始实施,新通则要求食品添加剂必须标示其通用名,保质期标示更规范,大包小包不一致的按最早的算……该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对食品标示内容等方面规定更趋严格,以便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但记者连日来抽样调查的校园周边零食,超7成并不符合规定。 在越来越严的标示要求下,如何令校园周边及农村小商铺问题食品不再扎堆?仍是一个待解的难题。 我们可以做这些 学校、家长、学生人人有责 让孩子知道 哪些零食“易出事” “现在学校周边小零食那么多有问题,干脆不给孩子零花钱了,这样问题不就解决了?”采访中,被问及在目前对学校周边零食监管尚有不少困局的现状时,部分学生家长如此支招。他们觉得,学生断了金钱来源,那么校园周边零食消费就会减少。 1、家长 准备给孩子“断供” “我不给孩子钱,我看他咋买?”市民徐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对这么多年校园周边廉价问题小零食不绝的现象支招道,孩子之所以购买,还是家长自身的问题,自己在超市等购买好,应不是问题。 徐先生觉得,校园周边问题小零食泛滥,家长也是纵容者,一味地宠着和惯着孩子,每天出门都要塞些零花钱,担心孩子受了委屈。“试想一下,孩子上学期间,又有多少时间花钱呢?”徐先生说,他觉得中小学期间,家长没必要每天给孩子零花钱。 采访中,不少学生家长也认同徐先生的说法,觉得这应该是一个相对安全的办法。“没钱买了,你小商贩总不能白送给孩子吃吧?”家长郑女士说,她也准备缩减孩子的平时开支,等上了中学就不给零花钱。 2、老师 应从小加强理财教育 对于部分家长准备给孩子“断供”来达到安全的想法,学校老师怎么看?对此,翠岗中学夏宜老师就不太认同。他称,现实的情况中,廉价问题食品扎堆校园周边,看中的就是孩子的低消费和好奇心,容易受到诱惑消费,这也是一个普遍现象。 “对于学校来说,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要将学校外的食品安全事件,及时向学生灌输和传达。”夏宜说,对于校方来说,应紧跟信息,定期开展食品安全教育,让孩子认识到哪类甚至哪些食品易有问题,有着一个基本的判断,那么盲目诱惑性消费就会适当减少。 夏宜觉得,除了学校加强食品安全教育外,他认为最关键也是目前最缺的,是家长忽略了对孩子的理财教育。“理财教育我个人认为,从小学就应该抓起,越早越好。”夏宜说,比如你给孩子5元钱,你可让孩子规划想买什么,然后告诉孩子哪样是必须买的哪样是可缓一缓的…… “加强理财教育,让孩子从小养成合理支配自己"小财产"的观念和能力,有助于孩子远离一些问题零食。”夏宜称,给孩子的零花钱肯定是应该给的,关键在于应教会孩子怎么花,同时也应加强对孩子的食品安全教育,这才是目前最需要“恶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