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养成做事之前讲条件的习惯,与平时父母的教育方式也有很大的关系。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做某些事情,喜欢提出一些引诱的条件。比如,为了让孩子好好练习书法,会跟他们说:“只要你今天好好练习书法,周末我就带你去做过山车。”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会跟他们说:“下次考试如果每一科都在95分以上,就给你买电脑。”这实际上就是在跟孩子讲条件,久而久之,他们也就养成了这种习惯。一旦孩子习惯于“讲条件”,会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这会让孩子在任何事情上都做交易,看不到好处就不做,如此下去,孩子便不会主动去学习新事物,也不会有探索精神,他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会丧失很多主动权。孩子习惯了“讲条件”,也会使父母的权威受到挑战,比如,在任何一件小事上都要和孩子谈很长时间,那么你还有威信可言吗?没有了父母的威信,我们如何能教育好孩子?孩子习惯于“讲条件”,虽然有许多不利的影响,但这也说明孩子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主意识,所以“讲条件”未必就是一件坏事。当然,我们既不能一味禁止,也不要过于迁就,而应该循循善诱,耐心地教育孩子要通情达理。方法一:从一开始就不讲条件实际上,在这里离开出去就相当于“拆屋”,犯错误就相当于“开天窗”,孩子用的就是拆屋效应。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方法一定要恰当,能被孩子所接受,同时,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决不能迁就,从一开始就要避免与孩子讲条件。许多父母在孩子不肯吃饭时,总是习惯说“不吃完饭就不许看电视”,这其实对孩子会有很大的影响,因为他们会效仿父母,动不动就讲条件。也有些父母在孩子不愿意做某件事时,常说“你不听我的话,我也不满足你的要求”这样,不仅容易让父母失去尊严,甚至还会诱发孩子的报复心理。其实,从一开始就锁门条件都不讲,该提出要求时直接提出,并督促执行就是了。这样做,孩子就不可能学会跟我们讲条件。方法二:让孩子承受讲条件的后果孩子跟我们讲条件时,有时候我们并不用对他们大吼大叫,也不用苦口婆心地和他们讲道理。只要让他们尝尝自酿的苦酒,可能会更有效果。比如,孩子上学前,我们要给孩子带上水,但他非要带饮料,否则就不带,那么不带就不带吧,让他渴上一天,第二天孩子就不会再跟你讲条件了,说不让带饮料,他也接受带水了,因为不带又要挨渴了。又如,我们让孩子吃饭,他非要边看电视边吃饭,那么就不用管他,当我们吃完饭以后,就马上收拾好碗筷,当孩子饿了,过来问我们要饭时,不管孩子如何缠着、哭着,都不要理他,让他体验饿肚子的滋味,这样,下次叫他吃饭的时候,他就不会跟我们讲条件了。方法三:尽量对孩子进行精神鼓励其实,孩子想通过讲条件获得的“好处”,基本上都与物质有关。如果我们养成了以物质条件来换取孩子“行动”的习惯,不让孩子跟我们讨价还价也难。很多父母望子成龙的心切,只要孩子成绩好,就无限制地满足其要求,甚至主动用物质奖励做“饵”,刺激孩子好好学习。长期的物质刺激,会使孩子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奖励,就会导致孩子以后做任何事都跟我们讲条件,要奖励。因此,对于孩子的激励,我们要多用精神鼓励,比如,当孩子很好地完成一件事时,可以给孩子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赏识的眼神;取得进步时,可以抱一抱,贴贴脸,摸一摸,孩子会当成无比的殊荣。方法四:给孩子指定一定的规则平时要给孩子制定一定的规则,逐渐让孩子明白哪些事情是必须做的,应该怎么做。大多数孩子的讨价还价都是试探性的,只要我们能坚持原则,对于不合理的要求坚决拒绝,大多数孩子是可以改掉这个毛病的。当然,我们在拒绝孩子的条件时,要耐心向孩子解释拒绝的理由,让孩子明白“不行”的道理。另外,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做某事,不妨把要求隐藏起来,这样孩子就不会讨价还价了。比如,在上学的路上,希望孩子快点走,我们可以换个角度跟孩子讲:“要迟到了,同学们要笑话你了。”希望孩子把碗里的饭吃完,我们可以说:“饭吃不完,你可以放在那里,不过饿了没有其他东西吃。”当孩子顺着我们的暗示,认识到后果会不妙时,一般会主动服从我们暗示的要求,不再跟我们讲条件。
上一篇:家装和工装有什么区别 区别在哪!
下一篇:大单做局与破局实战秘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