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367今日阅读:23今日分享:25

高层建筑消防系统需要注意的问题

目前的消防能力以及装置等的水平,还不能适应超高层建筑自身独特性。特别是9.11事件导致的非一般的火情问题,它有着非常显著的骤然性特征,而且其破坏能力非常高。所以,在使用这种建筑的时候,要综合当今的技术能力,确保其火情能够控制在一定的区域之中。由于科技高速发展,这类建筑的防火能力一定会得以显著的提升。
方法/步骤
1

配备适应超高层建筑火灾的消防设施配备自动报警系统,包括探测器、区域报警器、集中报警器和人工报警电话、按钮等。根据防火分区的划分,合理配置自动喷淋灭火系统,避免出现喷淋盲区。近年新出现的细水雾喷淋技术,和以往的喷淋比对来看,它的需水量不是很大,并不会出现液体乱飞的情况,对于装置的破坏性不高,而且费用也不高,是后续的喷淋工艺的发展趋势。

2

应对方法首先是及时的分清火情和发生火情的区域,明白火情的特征和建筑体的构造以及撤退等的具体状态。其次最好是使用建筑自身的消防装置,在里面进行救助。对于那些小规模房间的火情,一般是强攻。如果灾情已经发展的很严重的话,最好是在分区等位置进行救助,将灾情控制在区域之中。如果火情无法被掌控的话,就要及时的将群众撤退到安全的位置避免出现问题。要结合气候和火情现象,配合飞机等救助。

3

群众撤退采用风险评估的方法,对火灾情况下,人群的疏散规律、疏导技术、疏导方式及对疏导速率的影响进行评估。如果消防梯无法使用的话,就应该在建筑的一边设置一个能够运行的网,而且要保证其是使用抗火物质生成的,分析道高楼会释放大量的烟雾,而且有碎东西掉下的情况,要确保该网和楼有一定的间距。如果条件充足的话,最好是用飞机来救助。还应该在避难层布置电梯,其只可以在该层运行,而且是独自供电的,能够在其和第一层之间往返行动。

4

控烟系统的设计控烟主要是达到防止烟气渗入防火分区、蔓延至其他楼层和延长烟气扩散时间的目的。分析到群众撤退时的具体状态,应对前室、楼梯问和临时避难平台采用强力送风加压。在超高层建筑的顶部、中部和底部设置送风机加压,使竖井保持正压。在走道、厅堂等人员暂时停留的地方,宜采用强制减压方式,降低烟雾对群众的影响。

5

认真的设计防火区域针对每层的实际使用特征,以及装修物质的抗火性特征等,开展防火区域的设置。针对低层来讲,为了应对大面积的公共区域和防火区域的规定,一是可以采用设计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二是在主、附体之问加装耐火分隔,如采用防火卷帘门配合耐火墙体使用。这样,就可使防火分区扩大1-2倍。一般如果高层的耐火性不高的话,要降低它的区域规模。垂直耐火分区方面,除应对竖井、电梯井每隔2-3层设置防火分隔外,对于使用玻璃幕墙的楼体,应设置耐火的上、下窗间墙,以减缓火势沿外墙垂直蔓延。玻璃幕墙与窗间墙之间应采用阻燃材料填实,使烟火不致沿隙上窜。

6

设置优秀的撤离通道每个防火分区内应有不少于两座防烟楼梯,构成不同疏散方面的出口,当一方受阻时可向另一方疏散。大楼的平面应尽可能的设计成环形走道的形式,但在实际设计中,不可避免的出现袋形走道时,应在其尽端增设垂直避难口或缓降器,便于撤退。如果人不能从屋里到走廊中的话,要布置一个联通的阳台,这样就能从别的区域撤退了。

7

超高层建筑采用混合结构优于全钢结构由于钢结构耐火性差的特点,除采用耐火涂层或厚抹灰进行防护外,建筑核心支撑部分使用钢结构加混凝土进行支撑,与全钢结构相比,火灾时建筑支撑结构不会很快被烧软变形,从而大大降低了建筑坍塌的风险。在超高层建筑上普遍使用加气混凝土,也可以提高建筑的耐火性能。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