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928今日阅读:20今日分享:50

学习英语发现之旅之二:英语是language,不是subject

我从初一开始接触英语,学了3年,90年代中期,初中毕业以一个不错的英语成绩和总成绩考上了当地的一所师范学校。遗憾的是,这3年学校不开设英语课。凭着对英语的兴趣和对英语的直觉的重要性,我就自学看一些英语书,如《新概念英语》,《英美概况》等。毕业后我并没有如当初所想去当小学老师,而是有了得来不易的机会去读大学。上大学后面临的任务是要通过英语四六级,否则便没有学位证书。当时学校为我们这些中专生准备了另外一门外语——俄语,我们可以选择学俄语,俄语是从零开始的。由于我断断续续的自学经历,我竟然很顺利的通过了当时选择学英语的门槛。和众多高中学了3年英语的同学一起学习。本来中断了3年的学习大家都以为我学习起来会非常困难,辅导员也经常提醒我,让我好好学习英语,在学习英语上多下苦功夫。但是我在和大家一起上课的时候,无论是精读,泛读还是听力都比较轻松,当然我对自己的水平并没有把握,我以为大家都和我一样。我就继续这样轻松地学着,认真听课,(这是我由来至今的一个习惯,今天看来的确是在培养我的专注度、学习效率、学习效果等方面很有好处,但是由此我却有点高分低能,因为我总是尽信书,尽信师,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是另一个话题了。)将泛读当成精读来学,同时继续《新概念英语》的学习,我还在图书馆里面发现了很多的英语读物,如《ChinaToday》由于它的文化背景是中国的,所以读起来很容易,也成了我泛读的一个材料。这样精心的学习,加上广泛的阅读,再加上我爱朗读的习惯,竟然不自觉的让我撞上了学英语的正确路径——即精读+泛读+精听+泛听+多读。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兴趣导向。在第一次的期中考试我竟然考了个班级第一名。这对我也是个非常好的鼓励,原来大家多学了3年英语水平和我也差不多啊。所有人都惊诧莫名,觉得我学习能力太强了。接下来我的英语学习自然就走上了正规,也顺利的以一个相对不错的成绩通过了英语四六级。从此以后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语言学习的佼佼者,也一直以英语好而自居。工作以后,有一次我所在的学院和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同行们要举行一个视频会议,会议除了探讨一些合作和研讨事宜之外,还有一个议程是交流自己的论文,当时就“教师教育领域”我写了一篇关于教育实习的文章,学院决定让我做专题发言。我很兴奋,做了很精心的准备,查找了一大堆英语的专业词汇,我记得很清楚的就是“教育实习”的翻译是studentteaching。还有其他一大堆的专业词汇。当时我自觉这篇文章有一定的实践调研,立论依据,说不定能激起一番讨论呢,我甚至准备好了应对对方学院可能会对我们地方师范学院的教育实习感兴趣而发出的一些问题。也为能和美国同行们有这样一个交流的机会而感到兴奋。但是结果是什么呢?当我慷慨陈词,侃侃而谈时,对方视频中的美国教授们根本没有反应,由于我对内容很熟练,所以有机会观察他们的表情,等我的演讲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我发现他们完全是出于礼貌在继续听!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我条分缕析的讲解并不能激起美国专家的兴趣?为什么我规范的语音、语汇、语法和翻译外加慷慨激昂的陈词不能获得美国专家的共鸣?……当时我只是觉得讶然,自尊自信都受到了一定的打击。但是我也并没有想到很多。只是觉得内容兴趣点不同的缘故。今天我阅读了安妮鲜花的畅销书《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中国孩子的英语路线图》,她帮助我找到了问题的的症结——其实那些美国专家根本就没有听懂我在说什么!是的,一句都听不懂!因为“你说的都对,但是我们不那么说!”有一位同事跟我说,你英语好,在做研究上应该很占便利,你可以多看一些英文原版的资料,吸收一些先进的理念。他确实给我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路径,我也尝试过,但是我看到那些英语原著,我耐着性子看了一页,根本就没有办法继续下去,因为我的英语阅读能力很弱!我根本就没有形成英语思维。我的书架上摆着原版的《哈利波特》,《圣经》等,但是它崭新依旧,蒙上重尘。英语是什么?英语是语言,英语不是学科。中国人将英语当成一门重要的学科来学,花大量的时间去死记硬背,但是我们的英语都是“语法英语”“翻译英语”最后变成“中式英语”。我的英语很好的概念根本就是学科的产物,是应试的产物,中国的教育告诉我们“只要你学习好,分数高,你就一切都好。”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也是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我一直觉得自己英语很好的那种自负感实在是井底之蛙之念。我很庆幸自己读到了安妮鲜花的书,她的书引发了我对英语学习的思考,幸福是什么?在适当的时候碰到了一本对的书,这就是幸福。当我的孩子的需要学习英语的时候,我希望我能真正遵循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而来学习的科学规律,帮助他掌握这门语言,如同今天咿呀学汉语的轻松中完成。我要永远谨记,英语只是一个手段,一个工具,借助英语实现语言能力的发展,用英语来实现认知、智力乃至品格的发展才是孩子发展中的真目的。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