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626今日阅读:78今日分享:13

住房储蓄的起源

住房储蓄的构想有着很长的历史,早在公元前200年的中国汉朝有一位名叫庞拱(PongKung)的官员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互济储蓄会,这种通过“集体储蓄”实现成员之间的“互助”、借助集体的力量来满足个体需求的形式在世界上首次展露雏形。1775年,Richard Ketley(理查德•凯特利)在英国伯明翰的“金十字酒吧”成立了第一个具备住房储蓄性质的建房合作社(也称“住房互助协会”),此后,在英国其他地区相继建立了类似的组织。该组织的具体运作形式是:一群人组成一个集体,通过每人每期各自缴存一定量的资金,使一部分人先得到贷款资金购买住房;买到住房的人按时归还贷款,从而确保其他成员也能够得到贷款,直到所有人都买到住房为止。早期的建房合作社,目标十分明确,即为“确保所有社员取得住房融资”。社员是固定的,当所有成员取得住房以后,建房合作社即宣告解散。后来出现了永久性的建房合作社,老成员成功获得住房贷款购买住房,并履行了全部社员义务后可以离开,而新社员则可以跟进,这样就形成了循环机制。这一跨越是至关重要的,是住房储蓄银行成立的先决条件。类似的组织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陆续传播到法国、德国、丹麦等欧洲其他国家。20世纪20年代,专营住房储蓄业务的机构即住房储蓄银行开始出现,各国针对住房储蓄的法律法规相继颁布,住房储蓄进入专门机构、专业经营的阶段,现代意义上的住房储蓄制度开始建立。住房储蓄在欧洲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分化为封闭式住房储蓄和开放式住房储蓄两种运作方式,前者以德国为代表,后者以法国为代表;开放式住房储蓄制度是在封闭式住房储蓄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德国,住房储蓄为战后房屋重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两德统一后,原东德地区住房问题突出,在促进原东德地区的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过程中,住房储蓄又一次凸显了独特价值。自二战以来,德国逐步建立起了最为完善、最具代表性的住房储蓄制度,并由专门的住房储蓄银行经营住房储蓄业务;住房储蓄累计为德国民众提供了超过万亿欧元的住房融资,支持了1300万套住房的购建,其中900万套为新房(截至2015年,全德国共有约4100万套住房,住房储蓄融资支持了其中的31.7%);上世纪90年代,德国的住房储蓄银行开始向德国以外的市场推广住房储蓄。目前,住房储蓄已成为欧洲国家特别是德国民众购建、装修住房的重要融资方式。由于其在解决住房消费融资、合理规划住房消费、减轻购房者还款负担、促进住房市场稳健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显著,受到很多国家的高度关注,成为了多国政府解决住房问题、向中低收入人群提供住房保障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我国当前发展的住房储蓄是2000年后自德国引入的,“住房储蓄”一词从德语“Bauspar”翻译而来,其中“Bau”是“建房”的意思,“spar”是“储蓄”的意思,合起来体现房屋建设储蓄的含义。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