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090今日阅读:197今日分享:34

家长对绘本语言不必盲目崇拜

在给孩子阅读绘本中,经常看到有专家提醒:给孩子读绘本应该坚持使用绘本本身的语言,因为绘本语言有自身的审美特点,逻辑特点,韵律特点等,家长不应该将这些语言简化为日常语言,读绘本就要忠实于作者本身的语言,如此才是亲子阅读的关键。我一直笃信这个观点,亲子阅读中一方面为绘本语言的传神、精确、优美而感叹,另一方面也自然是“照本宣科”,除了增加语言的渲染性、表演度之外,对于书本上的词语“不敢增一字,不敢减一字”,唯唯诺诺的进行着绘本的大声朗读。只是在等孩子发问的时候才敢做出一些解释。长此以往,我发现了如下问题:第一、能够阅读的书目变得非常窄。以《青蛙弗洛格成长故事》为例,这几乎是亲子阅读的必读书目了,作者马克斯·维尔修思是一位备受国际推崇的儿童插图画家。本套图书曾获荷兰GoldenPencil大奖、法国Prix de Treize大奖、德国Bestlist Award大奖、美国GraphicAward大奖。目前该系列已经被翻译成38种语言,全球销量逾百万册。我在很早的时候就买了这套书。目前点点能看得懂的只有其中的几本:《冬天里的弗洛格》,(这本还是我在下雪的时候读给他听的,详情请见:第一场雪里的亲子共读)《弗洛格吓坏了》,《找到一个好朋友》等几篇。而《特别的日子》,《弗洛格是个英雄》,《我就是喜欢我》,《爱的奇妙滋味》,《难过的弗洛格》等从题目上看我就直接PASS掉了,我可不想让孩子因不能理解产生挫败感。因为要忠实于绘本本身的语言,而不能用自己的日常语言,于是搁置便理所当然。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不是没有绘本看,而是看见一本本颜色鲜亮,情节有趣、价值高尚的绘本而无法开展亲子阅读。第二、孩子的阅读兴趣受到妨碍。此处再举一个例子。《当我们在一起》是一本非常棒的绘本,其画面感、审美旨趣都堪称优秀。每一幅画面都能自成体系,然后将“在一起胜过一切”的价值观念表达的淋漓尽致。是我个人非常喜爱的一本绘本。如下图所示。这是一幅很温馨的场景,大家一起去池塘边嬉戏,有家人,有朋友,有美景,有喧哗,但是看看图右边那段文字,何其优美,但也是何其不适应孩子,显然无法让两岁的宝宝知晓。如此有价值的绘本便只能被搁置一边,长此以往,孩子会缺乏对这本书的热情和兴趣,这是必然。第三、孩子对阅读的理解也变得狭隘。低幼阶段的孩子的孩子阅读主要是兴趣导向,但是由于语言的障碍,孩子直觉的以为有些书是不好看的,有些书是好看的,有些是能看的,有些书是不能看的,而绘本其主要意义之一在于“读图”,通过读图来培养孩子的兴趣,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等,因为语言而导致对阅读理解的狭隘也成了我的困惑和纠结点。有的家长可能会说,直接买一些适合此一年龄段的书就可以了啊。我并不太赞同,第一,太费钱,造成已买的书的搁置,不划算;第二,中国的图书其实没有分级标准,因此两岁孩子可以阅读的并未标明,给选择造成困难;第三,即使参考其他孩子的阅读书目,也无法直接应用,因为其他孩子喜欢和能接受的未必适合自己的孩子。摸索的时间太长,等找到了“黄花菜都凉了”。有鉴于此,我认为对孩子的亲子阅读需要摆正对绘本语言的盲目崇拜。家长在给孩子读绘本的时候,首先要认同绘本语言的价值,这是本文思考的一个前提,但是家长也应该摆脱绘本语言的束缚。要切记,绘本的阅读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要借助绘本的阅读实现阅读兴趣的培养,观察力培养,理解力培养,当然也包括语言培养,但是不能认为语言就是全部,对专家观点的盲目遵从、对绘本语言的盲目崇拜不利于孩子亲子阅读的开展(如上述列举的几个问题都是对阅读不利的)。家长可以创造性用自己的语言和孩子一起解读绘本,也就是带领孩子分梯度阅读。如对于同一本书(根据绘本本身的特点和孩子的特点),低幼阶段:读图;然后用故事语言;再次用绘本语言;最后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语言。如此的梯度阅读是可能的,在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也保护了孩子的阅读兴趣。当然需要家长的灵活安排。至此,我才真正意识到:绘本固然好,但是并非直接针对你的孩子,而是适应一个抽象的孩子的群体。绘本语言不要求家长的臣服,不是一个需家长去仰视的巨人,更不是亲子阅读的圣经,而是需要你去攀爬、探索,最终能站到他的肩膀上的人,我想这也是绘本编撰者的初衷,站在他的肩膀上眺望远方,风景方可独好!解决了这个问题的我,非常释然,更重要的是,现在家里屯的书终于都可以拿出来看啦!——点点,我们发财啦,好多的书呀!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