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在首位的:职位的工作地点,周围圈子里都是各种考上公务员的人,基本来自五湖四海的都有,更有许多都是考上过2次3次的人,本人为了调整工作地点也通过再次考试换过单位,大家有一个共识,就是工作地点是挑选职位的首选要素。一是城市的选择,涉及到自己对该城市生活的适应程度,经济能力能不能支撑起房价和日常开销,方不方便社会交际和照顾家人等。二是工作单位在城市中所处的位置,如果是远郊,每天来回需要开车,买车的费用和油钱,坐公交的时间会不会上班要2个小时等等。三是工作地点人员的排外性,有些岗位是在基层和一线群众打交道,能听懂地方方言和简单交流是开展工作的必要条件,不能忽视哦。
排在次要的:职业发展空间,应该说在目前的晋升体制下,大部分草根出身的普通学生进入到这个职业,想要获取良好的前景是异常艰难的,可能你付出的努力比在企业多得多但是成效要少得少,交际和沟通能力超强的个体除外,所以一开始没走对,一辈子就这样了,科员也挺好。一、起点一定要高。不要相信从基层一步步做起,那都是世家子弟才需要的历炼,你本身是草根就必须要一个高的起点,最好是省级,最起码市级,北京么说不清了,自己觉着办吧,但要是下到乡镇或者条线单位的基层,基本可以断言这一生不可能成为科级以上干部,当然现在体制在改革,官方也有可能会改革基层科员的工资晋升体系。二、职位接近领导。是金子确实到哪里都会发光,但是不在领导身边是没有人看得到的,周围的人群肯定会拉起一道厚厚的遮光布,别说光了太阳都给你遮的死死的,只有在各类办公室尤其是党群口的办公室,才有机会让人看到你的光,不用几年新上岸的人就彻底把你的光掩盖过去了。三、竞争人数要少。可能是通过了公务员考试时很优秀了,但是要知道,公考已经开始20年了,你办公室的前辈们都是通过考试进去的,他们基础都不比你差,还比你有资格有人脉,二十年前不用考试就进去的老前辈们都是领导了,你和他们竞争没有什么优势的,最好就是人数很少的,就一个年轻人的科室,那你的机会就来了。
排在再次的:职位工作性质。许多人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往往会说能进编制就不错了,管他在哪个部门,都是公务员还能差到哪里去,但是实际上确实有天壤地别,打个比方,同时进市级审批部门和基层信访办,基层信访办30岁头发花白了,市级的依然年轻有活力,不是说工作好坏,仅仅是工作性质的区别。一、决策部门。工作任务重、压力大、要求高,别羡慕人家党群口办公室人的风光,其中的艰辛只有做的人才知道,没有周末节假日一说,晚上加班更是家常便饭,但仍然推荐,为什么?能学到的东西很多,能激发出个人的潜力,能给你一个晋升的希望。二、审批部门。以前总拿国内的审批开玩笑,说随便做点啥都要跑好多部门去盖章,还不一定肯盖,虽然政府每年都下大力气调整,但短期内改变状况难度也很大,在这些部门吧,哪怕是坐窗口,不辛苦、少加班、有周末、受尊重,是居家过日子的首选。三、执法部门。指不带审批或者是很少审批的,集中在公检法城管,一直在扩招,每年招取大量的人,但是比起日益增加的管理需求还是远远不够,这些部门其实很辛苦,经常加班,工作压力和工作任务也大,但是社会地位高,受人尊重。四、基层乡镇。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从国家级部委到乡镇,中间每一项工作都需要有人负责,但乡镇公务员编制少,所以一个人顶几个条线的工作是常态,每个条线每个科室都需要去对接负责,任务压力不低于决策部门,但是晋升空间,看第2-1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