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136今日阅读:103今日分享:49

鉴赏、分析一幅绘画作品有哪些步骤?

没有一个标准的步骤去看、去鉴赏、去评价一幅画。看画和看书、品美食是一样的,不可以把感受拆解开来。这些凡是牵扯到感情的事物,理解、感受他都是一种综合行为。
工具/原料
1

2

方法/步骤
1

1.历史上的美术作品。1.0年代学的前提美术馆,博物馆中的美术作品大多数都是历史上的美术作品。他们在身为美术品之前,就已经具有历史价值了。历史价值之上叠加的是美术价值。那就和古董的看法一样了。首先对于这类作品要断代。年代是很重要的一个考量标准。在年代的背景中,横向比较同时代的美术品才有意义。举个例子,我们不能说超写实作品高于古典主义作品。因为他们是不同年代的作品。当时的技术条件无法满足超写实作品的诞生。1.1历史价值另外,我们首先可以考察作品的历史价值。有些美术作品是以纯粹的历史价值立足于美术中的。比如洞穴壁画。我们都知道洞穴壁画是已知的并被保存下来的人类最早的美术创作。同样的,马萨乔以使用透视画法的西方第一人的身份使其作品附上了不可除去的历史价值。所以,凡是在人类历史、美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我们首先应该考察他的历史价值。1.2历史局限性不同时期都具有其局限性。这种局限性是基于技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发展进程而奠定。对于同代的作品,我们还应考察他的地域性。因为甚至在同一文化圈内不同地域间也具有时差。文艺复兴风格在意大利是从13-14世纪发展起来的,在英国就不是一回事了。正是因为技术的局限,使得一种风格不能很快的传播开来。也正是因为如此,说当时的意大利美术优于英国美术是没有意义的。1.3政治选择政治对美术作品也是有选择地保留的。这种政治讲开了,还包括时尚和嗜好。印象派的画作如今家喻户晓有其历史原因。在这之前,肯定也有很多具有反叛精神的美术作品,他们之所以昙花一现,不外乎缺少技术条件,缺少时代背景。所以那些侥幸保留下来的异于当时传统的美术作品之历史价值也是值得关注的。16世纪的el greco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他的作品与当时的绘画作品其风格大相迳庭,而因为一些历史原因,这个似乎来自未来的画家的作品奇迹般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带着这种预设去欣赏他的作品,一种油然的感动自会因运而生。1.4谱系西方实际上和东方一模一样,都讲究一个师徒关系,讲一个师门。就说前面的例子,马萨乔成功了,他的师傅masolino的作品价值也会相应的提高。而马萨乔的成功又不能撇去他的良师益友brunelleschi的鼎力相助。如果没有此人,马氏可能连什么是透视画法都不知晓。一件美术品的价值就在这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不停地叠加。1.5风格、流派和主义在对时代背景、政治背景、师徒关系有了一个好的把握之后,就应该涉足对单一美术家的风格、流派或主义做一个价值判断了。也就是说把一个美术家放进更小的时间段中去谈。在这一时期,这个美术家对其坚持的东西做出了什么贡献?表达了什么内容?完成了什么样的技术改革。这些问题都是值得考察的。

2

2.当下的美术作品。2.0当下性在前文中,我避而不谈任何关乎美学的内容,是因为这部分内容可以合并到第二部分中展开。这也是因为任何历史都有当下的那一刻。对于历史上的美术作品,我们的知识除了帮助我们站在今天的角度去审视他、更帮助我们回到他诞生的那一刻,相对准确地去审视它。回到当时去看待一个美术作品,更能感受到他的美。技术创新、内容创新都会更加闪耀。同样地,站在今天看当下的美术作品,则也应对今天的社会现状、美术现状有一个相对熟悉的把握,才可能对其有独到的判断。2.1功能美术品最终被称为art(艺术),不能忽略美术品中的功能变革。从今天的角度看美术品,其功能大块地可以分为:巫术的、记录的、宗教的、政治的、审美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或历史证据的等等众多功能。只有了解了某作品的功能,才能对他在历史中的境遇有所感悟。20世纪初,法国的先锋美术提出美术应该为艺术而艺术。这种功能性的变革,其发端就是新技术试图取代绘画在记录上的优势、和传播信息上的优势。如果我们预先知道这个前提,我们即使厌恶毕加索的画面,但我们也应尊重这种选择的睿智。2.2主题功能把我们引入了观察单一作品的范畴中,当我们得知了某画的功能在当时应该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就相应的得知了他的主题。功能和主题往往是密切相关的。文革时期大陆的美术作品在宣传意识形态的功能上,其主题必然与所宣传的内容相挂钩。这种推断,我们可以从已知的历史知识中得出,同样地,对于过去的美术作品,我们可以从其功能推断其大致的主题;对于未来的、当下的美术作品,我们则可以从其主题推断出他的功能性。2.3语言在一个主题中,不同的语言所表现的侧面是不同的。对于同一主题,不同语言的价值可以是平行的,也可以是有高低的。比如,为了表现拿破仑加冕这一主题,大卫的叙事语言是睿智的。如果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那么这种语言就显得不够变通、甚至是有害的。又如表达悲壮的情感,乔托的语言、卡拉瓦桥的语言、大卫的语言以至于当代的严培明的语言则可能是平行的。这种基于文化背景、时代背景所具差别的语言在对应的背景中其功效如果是基本一致的话,那么这几种语言是平行的。2.4构图、材料、技术作为下层建筑的这三者,是为了上层建筑而服务的。所谓的语言就是从这三者的结合中诞生。但是,判断一幅作品的价值全然不能拘泥于这些下层建筑。这三者的选择必须与上层建筑的表达相适应。如果一个作品将这三者做的尽善尽美,却不能将上层的语言和主题表现出来,那么我们可以说他是不知所言的。同样,为了表达某一主题,下层建筑的结构不稳定,没有最好的支撑住必要的表达,我们则可以说他是有语病的。并且在今天我认为,作品的传播形式也应该纳入下层建筑的范围中。2.5正确性正如我们所谈到的,语言和主题;构图、材料、技术和语言要正确地相适应。主题、语言也要与功能正确地相适应。特别是当下的美术作品,观念的表达成为了一个要素。那么这种观念作为一种功能,能否更好地表达出来则与所选择的语言和主题息息相关。作为鉴赏者,必须把握住作品内部的这种正确性。这种正确性往往决定了作品是否可以保留下去或是否具有历史价值。而,正如文章开头所说的,历史价值常常是美术作品立足于美术的敲门砖。

3

3.美美本身也是有历史局限性的。但是部分伟大的作品,其中的美似乎是永恒的。这种永恒则与主题、语言相关联。主题过于狭隘的基本与永恒的美告别了。但不论具体的主题为何,只要这种主题可以引发阐释或者误读,从而形成一个更广范围的主题,则他就不是狭隘的。然而这种误读和阐释必须通过语言的正确应用才能表现出来。我们看《马拉之死》,即使我们不知道马拉是谁,我们通过死亡这个主题,通过大卫的语言,从中感受的悲壮是不容质疑的。如果我们为小布什画一个《美国总统小布什肖像》,即使小布什再英俊、画家功利再高深,只要我们无法从“小布什”的神态中看到一种根深于人性的东西,这幅画就不具有永恒的美。如此,我们总是强调一种诗性的语言。唯有这种不精确的、易误读的、具有象征的、易演绎的语言才可以胜任永恒之美的下层支撑。END

注意事项

不仅要用眼,得用你的心去感受美。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