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一味”的典故源自赵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语——“吃茶去”。《指月录》文曰:“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处,僧曰:‘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
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禅茶文化的功能是“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禅茶文化的基础是“苦、静、凡、放”,禅茶的最终目的在于明心见性!禅茶中有禅机﹐禅茶的每道程序都源自佛典﹑以茶参佛、启迪佛性﹐昭示佛理。
禅茶茶艺:1.礼佛﹕焚香合掌 “炉香乍爇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2.调息﹕达摩面壁 达摩面壁是指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禅的故事。面壁时助手可伴随着佛乐﹐有节奏的敲打木鱼和磬﹐进一步营造祥和和肃穆的气氛。 3.煮水﹕丹霞烧佛 在调息静坐的过程中﹐一名助手开始生火烧水﹐称之为丹霞烧佛。 丹霞烧佛典出于《祖堂集》卷四。据记载丹霞天然禅师于惠林寺遇到天寒﹐就把佛像劈了烧火取暖。寺中主人讥讽他﹐禅师说﹕“我焚佛尸寻求舍利子。(即佛骨)”主人说﹕“这是木头的﹐哪有什么舍利子。”禅师说﹕“既然是这样﹐我烧的是木头﹐为什么还要责怪我呢﹖”于是寺主无言以对。 “丹霞烧佛”时要注意观察火相﹐从燃烧的火焰中去感悟人生的短促以及生命的辉煌。4.侯汤﹕法海听潮 佛教认为“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从小中可以见大﹐从煮水候汤听水的初沸﹑鼎沸声中﹐我们会有“法海潮音﹐随机普应”的感悟。5.洗杯﹕法轮常转 法轮常转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二十。径山宝印禅师云﹕“世尊初成正觉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陈如比丘最初悟道。”法轮喻指佛法﹐而佛法就日常平凡的生活琐事之中。洗杯时眼前转的是杯子﹐心中动的是佛法﹐洗杯的目的是使茶杯洁净无尘﹔礼佛修身的目的是使心中洁净无尘。在转动杯子的手法洗杯时﹐或许可看到杯转而心动悟道。6.烫壶﹕香汤浴佛 佛教最大的节日有两天﹕一是四月初八的佛诞日﹐二是七月十五的自恣日﹐这两天都叫“佛欢喜日”。佛诞日要举行“浴佛法会”﹐僧侣及信徒们要用香汤沐浴太子象(即释迦牟尼佛像)。我们用开水烫洗茶壶称之为“香汤浴佛”﹐表示佛无处不在﹐亦表明“即心即佛”。7.赏茶﹕佛祖拈花 佛祖拈花微笑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一。据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柯迦叶”。我们借助“佛祖拈花”这道程序﹐向客人展示茶叶。8.投茶﹕菩萨入狱 地藏王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据佛典记载﹐为了救度众生﹐救度鬼魂﹐地藏王菩萨表示﹕“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地狱中只要有一个鬼﹐我永不成佛。”投茶入壶﹐如菩萨入狱﹐赴汤蹈火﹐泡出的茶水可振万民精神﹐如菩萨救度众生﹐在这里茶性与佛理是相通的。9.冲水﹕漫天法雨 佛法无边﹐润泽众生﹐泡茶冲水如漫天法雨普降﹐使人如“醍醐灌顶”﹐由迷达悟。壶中升起的热气如慈云氤氲﹐使人如沐浴春风﹐心萌善念。10.洗茶﹕万流归宗五台山著名的金阁寺有一副对联﹕一尘不染清静地﹐万善同归般若门。 茶本洁净仍然要洗﹐追求的是一尘不染。佛教传到中国后﹐一花开五叶﹐千佛万神各门各派追求的都是大悟大彻﹐“万流归宗”﹐归的都是般若之门。般若是梵语音译词﹐即无量智能﹐具此智能便可成佛。11.泡茶﹕涵盖乾坤 涵盖乾坤典出于《五灯会元》卷十八。惠泉禅师曰﹕“昔日云门有三句﹐谓涵盖乾坤句﹐截断众流句﹐随波逐流句”。这三句是云门宗的三要义﹐涵盖乾坤意谓真如佛性处处存在﹐包容一切﹐万事万物无不是真如妙体﹐在小小的茶壶中也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佛理和禅机。12.敬茶﹕普渡众生 南无灵山会上佛菩萨(三称)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南无众香世界香积佛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南无日光遍照菩萨 南无月光遍照菩萨 南无法花林菩萨 南无大妙相菩萨南无维摩诘菩萨 南无十方菩萨摩诃萨南无护法韦驮尊天菩萨南无护法诸天菩萨 南无伽蓝圣众菩萨南无大圣紧那罗王菩萨 南无历代祖师菩萨(三遍)◎变食真言 纳麻萨尔瓦,客他嘎打,阿瓦洛格以爹,嗡,三巴啰,三巴啰,吽。◎甘露水真言南无苏噜婆耶 怛他夜哆耶 怛侄他唵 苏噜苏噜 钵罗苏噜 钵罗苏噜娑婆诃◎献供偈此茶色香味 上供十方佛 中奉诸贤圣 下济六道品等施无差别 随愿皆饱满 愿今施者得 无量波罗蜜三德六味 供佛及僧 法界有情 普同供养◎普供养真言唵哦哦曩三婆缚袜日罗斛◎天厨妙供赞天厨妙供 禅悦酥酡 户唵苏噜萨哩缚 怛他阿哦多 怛你也他苏噜娑缚诃南无禅悦藏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13.分茶﹕偃溪水声 “偃溪水声”典出于《景德传灯录》卷十八。据载有人问师备禅﹕“学人初入禅林﹐请大师指点门径。”师备禅师说﹕“你听到偃溪水声了﹖”来人答﹕“听到。”师备便告诉他﹕“这就是你悟道的入门途径。”禅茶茶艺讲究﹕壶中尽是三千功德水﹐分茶细听偃溪水声。斟茶之声亦如偃溪水声可启人心智﹐警醒心性﹐助人悟道。14.闻香﹕五气朝元 “三花聚顶﹐五气朝元”是佛教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五气朝元即做深呼吸﹐尽量多吸入茶的香气﹐并使茶香直达颅门﹐反复数次﹐这样有益于健康。15.观色﹕曹溪观水 曹溪是地名﹐在广东曲江县双峰山下﹐唐仪凤二年(公元676年)﹐六祖慧能住持曹溪宝林寺﹐此后曹溪被历代禅者视为禅宗祖庭。曹溪水喻指禅法。《密庵语录》载﹕“凭听一滴曹溪水﹐散作皇都内苑春。”观赏茶汤色泽称之为“曹溪观水”﹐暗喻要从深层次去看是色是空﹔同时也提示﹕“曹溪一滴﹐源深流长”(《塔铭?九卷》)。16.品茶﹕随波逐浪 “随波逐浪”典出于《五灯会元》卷十五。是“云门三句”中的第三句。云门宗接引学人的一个原则﹐即随缘接物﹐去自由自在地体悟茶中百味﹐对苦涩不厌憎﹐对甘爽不偏爱﹐只有这样品茶才能心性闲适﹐旷达洒脱﹐才能从茶水中平悟出禅机佛礼。17.回味﹕圆通妙觉 圆通妙觉即大悟大彻﹐即圆满之灵觉。品了茶后﹐对前边的十六道程序﹐再细细回味﹐便会﹕“有感即通﹐千杯茶映千杯月﹔圆通妙觉﹐万里云托万里天。”乾隆皇帝登上五台山菩萨顶时﹐曾写过一联﹕“性相真如华海水﹐圆通妙觉法轮铃。”这是他登山的体会﹐我们稍做改动﹕“性相真如杯中水﹔圆通妙觉烹茶声。”即是品禅茶的绝妙感受。佛法佛理就在日常最平凡的生活琐事之中﹐佛性真如就在我们自身的心底。18.谢茶﹕再吃茶去 饮罢了茶要谢茶﹐谢茶是为了相约再品茶。人生如茶,每一片茶芽儿都是许多机缘巧合的结果,阳光,气候,泥土,雨水,采摘的时间与制茶者的用心……有了这些条件,才会绽放出一瓣清香。所谓缘起而聚,茫茫人海难得的是个“缘”字。佛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世间万事皆不过的是缘分。“缘”是大家能够相遇,“份”却是决定着我们能否在一起更长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