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阳光,万物无法生长;没有爱,孩子的精神人格无法发育成长。爱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原因,也是孩子成长的原因。 刚出生的孩子,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他的能力为零。他的世界充满着与生俱来的恐惧和无助,他必须依靠成年人的照顾才能活下来。父母对孩子物质上的照顾,使得作为“物质人”的婴儿存活下来;而父母对孩子的爱消除了孩子的恐惧感,使孩子的“精神人”开始发育成长。 孩子刚出生时,并不是完整意义的人,他只是具备成为人的可能性。如果给他适当的“养分”他会发展成“人”;而如果没有给他“养分”或“养分”的成分不正确,那孩子的“精神人”可能根本没有发育或发育不良,导致孩子不按“人”的方式来行动,是类似于人类的动物。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孩子的“精神人”发育的最重要的养分。它的重要性,与母乳对初生婴儿的重要性是一样的。当父母无条件地爱孩子的时候,孩子找到了最初的“自我价值”,由此产生了向他的生命之外扩张,探索他周围世界的欲望,这是他成长的起点。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爱,也都希望给予爱,但是真正理解爱的真谛的人并不多。不论是男女之间的爱,还是父母对孩子的爱,以及朋友的爱,爱的真谛应该是一致的。爱是不讲条件对对方好的一种情感。我们爱一个人,就是希望对方好,希望对方快乐幸福,并且不讲条件、不求回报。也就是说,爱是单纯的对对方好的感情。作为家长,爱孩子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他是你的孩子,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理由。爱是整体地接纳对方。爱一个人,意味着完全接纳对方。不但要接纳对方的优点,同时也要接纳对方的缺点。如果我们只接纳对方的优点,而无法接纳对方的缺点,那就说明我们并不爱对方。父母爱孩子,就是要无条件地整体接纳孩子,绝对不能只接纳孩子的优点,而不接纳孩子的缺点。当一个孩子被完全接纳时,他才感到自尊。爱是一种接纳和欣赏的情感关系。爱是建立在爱者被爱者之间的充满温情的平等关系。当施爱者平等对待对方而给予爱时,此时的爱是真爱;当施爱者居高临下,不问被爱者的感受和需要而给予爱时,此时的爱是施舍、压迫和私心的满足,与爱的本义是背道而驰的。爱的有无是由被爱者决定的。家长们惯常犯的错误就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爱孩子,他们以自己的主观判断和意愿为出发点来爱孩子,根本不问孩子的感受。这种专横的所谓的爱,破坏了爱的平等性,对被爱者是一种折磨。表扬是当孩子把事情做对时或取得成绩时,家长应该及时做的动作。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中国的家长内心里,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误区。很多家长怕一表扬孩子,孩子就骄傲自满,从此不再努力而荒废学业。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我们绝大多数家长在该表扬孩子的时候,三缄其口,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失去了把对的事情继续做下去的热情,也失去了把已取得的成绩发扬光大的动力。 其实,骄傲自满的心理状态,是源于无知,而不是表扬。当孩子不知道还有更广阔的天地,把自己的知识、能力和水平当成顶峰了,以为到达终点了。这深层的原因是孩子在内心里选的参照系比较低,他专门跟比他差的人进行比较,因此得出了自己比所有人都强的错误结论。遇到这种情况,说明家长需要做另外动作,就是要让孩子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进而拓展孩子的知识面。 表扬是把孩子的动力给激发出来,我们不能因为激发孩子的动力可能伴随有孩子不知深浅而骄傲自满,就放弃表扬而让孩子失掉动力。正确的做法是,学会正确的表扬,使孩子产生动力;同时再用鼓励、确认等其他手段使孩子认识到学习无止境而保持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 事实上,只有不正确的表扬才可能导致孩子的骄傲自满。应该讲,绝大多数家长都不会表扬,而是无原则的夸大其词地乱说一顿。正确的表扬根本就不会使孩子骄傲自满。只有学会了正确的表扬,我们才能既鼓舞起孩子的动力又不至于使孩子骄傲自满。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1.把目光盯在孩子的优点上。我们传统的教育理念是教育者把目光盯在被教育者的缺点上,把力气使在改掉孩子的缺点上。这种理论的前提假设是:只要改掉了缺点,就只剩下优点了。这种教育思想是极端错误的,它没有看到孩子身上,一切都是处在生成阶段。如果我们家长把目光盯在孩子的所有“缺点”上,就让孩子意识到他是那么的差,因为此时他的优点还没有产生,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让孩子感觉他是劣等的,他的自我价值会降到最低点,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人在强烈的自卑感的控制下,他的表现会极端畏缩,他的潜能处于被埋没的状态。在心理学上,有所谓的“确认放大原理”,在我们人身上,当我们把目光盯在哪点上,被盯的那点就会放大。家长的目光就像阳光一样,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就像埋在土里的种子一样。当我们家长的目光盯在孩子的优点上,就像阳光照在优点的种子上,使优点的种子发芽成长;反之,家长的目光盯在孩子的缺点上,就像阳光盯在缺点的种子上,使缺点的种子发芽成长。当家长目光盯在孩子的优点上,孩子感觉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当孩子有了自我价值,他成长的生命火焰被点燃了,他会产生出自我完善的欲望,会让自己表现得更好。2.表扬=陈述事实+确认事实的可贵性+表达感受+表达期望+身体接触。表扬是让孩子继续努力的有效手段,所以必须做对动作才能收到预期效果。与表扬相对的 ,批评也是家长的必修课,当孩子犯了一次性的错误,并且是明知故犯的情况下,家长可以使用批评这个工具。但是孩子身上的缺点毛病是稳定的,已经形成了习惯,用批评这个工具是不好用的,而且会越批孩子的毛病越改不掉。事实上,很多家长就是用批评把孩子的缺点毛病给固定下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批评是一个不好用的工具,必须经过系统训练才能使用。要想熟练地掌握批评的使用方法,就应该遵循以下几点:1.适用批评的场合。对于孩子的行为,应该说犯错误是常态,把事情做对是特例。如果孩子事先没有被教导或没有被警告,那么他做了在我们成年人看来是所谓的“错事”,是不应该被指责的。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是错误,那么你批评他,他会不服而产生逆反心理,以后你正确的话他也听不进去了;或者把他给批傻了,下次什么也不敢做了,变得唯唯诺诺,自卑怯懦。所以对孩子进行批评的场合是:A.孩子对其所犯的错误是明知故犯。B.该错误行为是初犯,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习惯。如果形成了稳定的坏习惯,批评这个工具就失效了,并且会越批越严重。2.批评的矛头只能针对“行为”而不是指向“人本身”,这样才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比如我们可以批评孩子不应该做出“撒谎的行为”,而不能说孩子因此就是一个“撒谎的人”,我们必须了解这两者有本质的区别。当我们批评孩子的行为时,那意味着只要他不再做此“行为”就可以了,他还可以成为一个诚实的孩子;而当我们说孩子是撒谎的“人”时,那就意味着今后他无论怎样做都没有用了,都无法成为一个诚实的人了。这等于给他判了“死刑”,使他感觉彻底没希望了。并且当我们破坏性地批评孩子时,扼杀的是孩子精神人格,伤害的是孩子的自尊和自信,贬损的是他的自我价值,使他失去改掉缺点把事情做好的动力。3.批评公式:批评=陈述事实+确认可罚性+表达感受(痛苦)+保住孩子的自我价值+表达期望我们批评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改掉缺点,以后不再重犯,并且能够做对的事情。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就必须把批评的步骤都做对,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要想是一次有效的批评,必须做到:A.陈述事实。就是说要直接告诉孩子他做错了什么事情,把他做错的事情说清楚,这是批评他的前提。B.确认可罚性。这是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批评他,确认错误的严重性和对孩子以及别人的伤害性,给出批评的理由。C.表达感受。主要是表达痛苦与愤怒的感受,这是要告诉孩子他的行为,使你感到非常痛心,由此让孩子感到痛苦,让他把他的错误行为与痛苦连接在一起。D.保住孩子的自我价值。这是说让孩子认识到,虽然他的行为错了,但是你依然认为他是一个好孩子,并没有因为他犯了一个错误,就改变了你对他的看法。在你心中,他的“行为”虽然出了错误,但是他的“人”还是个好人。这样他才有改变缺点和错误的动力。E.表达期望。告诉孩子,尽管他犯了错误,但是你依然对他有信心,并且还期望他能够好起来。这是他往好的方向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下一篇:htc E9T怎么升级固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