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牛皮癣:皮损形态介于牛皮癣和脂溢性皮炎两者之间,常呈黄色,边界较不清晰,覆有油腻性银屑。常位于皮脂溢出部位。躯干部暗红色毛囊性丘疹,以后可相触合呈不同形状的红斑鳞屑性损害如花瓣样斑块,周边覆有鳞屑。在皱褶区城的损害呈大片红色斑片,脂溢性牛皮癣损害可同时伴有典型的寻常型牛皮癣损害,也可不伴寻常型损害而单独存在。有时在头皮部初起似脂溢性皮炎性牛皮癣,可经皮肤病理检查明示,牛皮癣表皮内一般无海绵形成,而脂异性皮炎则有海绵形成。
湿疹样牛皮癣: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表现为钱币状涅疹或慢性手部皮炎,数年后发展为典型的牛皮癣;另一种是牛皮癣患者身上同时有湿疹样表现的损害。后者单独存在查时不能诊断为牛皮癣。表现为钱币状湿疹者用抗湿疹治疗,或无效或停药后立即复发。湿疹样牛皮癣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湿疹样表现为牛皮癣病皮肤变化的一部分,均为内源性,而后者则是在牛皮癣基础上受外界因素激发所致。此外界因索通常为刺激物,也可为变应原。
疣状牛皮癣:极为少见,一般在导常型牛皮癣数年后发生。疣状损害一般位于下肢,特别是小腿,但也可见于躯干、头皮及其他部位。除疣状皮损外,尚有典型的寻常型损害,并可见关节和指甲改变。发生疣状损害的原因不明,有认为系在外界因家影响下机体反应性发生变化之故。
光敏性牛皮癣:极大多数为冬季型。秋冬季节发病或加重,夏季缓解,照日光或人工紫外线后可使皮损好转或消退。但有少数患者与此相反,为夏季型,于容复季发病或加重,冬季缓解,晒日光后可产生光敏性牛皮癣。光敏性牛皮癣主要见于成人,患者年龄多较大,且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有上升趋势。可在发病时即为光敏性,但大多数病例是在数年后产生光敏性。从暴晒日光到皮损剧发的间隔时间一般为1-3天。但也有无明显暴晒史的。皮投位于面部、小腿及手背等暴露部位。
尿布牛皮癣:又称牛皮癣样尿布皮炎或婴儿银屑病。病因不明,有认为系尿中的尿素分解时产生的氨类刺激皮肤引起的变态反应,有认为与遗传因素有关。多在出生后数日至9个月内发病。尤以2个月左右发病为多。无性别差异。臀部及股部等接触尿布的隆起部位首先发疹,腹股沟及臀间部位等凹陷部位亦可受累。损害大小不等,呈圆形、卵圆形或地图形暗红或红褐色斑块,可互相融合,边界较清晰。上覆银白色层层堆积的细薄鳞屑,且以斑块的边缘处较多。斑块的周围可有卫星状粟粒至绿豆大小的牛皮癣丘疹。这种皮疹可蔓延至全身及四肢近端。头皮也常受累,为散在性淡红色斑片,覆有干性鳞屑。面、颈部和腋窝也可受累,但较少见。皮损广泛者可引起红皮病。少数患者指、趾甲可呈点状凹陷或嵴状隆起。一般无瘙痒和疼痛等自觉症状。
反向牛皮癣:牛皮癣的好发部位在头皮、躯干和四肢伸侧,少数患者的皮损主要累及或只累及外阴、乳房下、腹股沟、脐部、腋窝等皱摺部位,病变恰似处在一般好发部位的反面。故被称为反向牛皮癣。反向牛皮癣具有以下特点:a.患者大多属于寻常型牛皮癣,但也有脓疱型牛皮癣局限于皱襞部位者。b.皮损呈境界清楚的炎性红斑,其浸润程度轻重不一多伴有瘙痒,少数有痛感。c.与普通的牛皮癣相比,鳞屑一般都较少或无鳞屑。d.发病情况女性略高于男性,好发部位以腹股沟最多见e.在发病年龄、发病和复发季节、家族史、对NB-UVB的治疗反应等方面与一般牛皮癣无明显区别。反向牛皮癣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虽然文献中有药物诱发或使病情加重的报告,也有人注意到老年和儿童牛皮癣患者中反向牛皮癣所占的比例较高,有人推测皱襞部位汗液、体液分泌较多而造成浸渍,或其分解产物导致的理化刺激等可能与病变的发生有关。本病主要应与摩擦红斑、皱摺区的脂溢性皮炎和念珠菌病等鉴别。摩擦红斑多见于肥胖者的皱褶部位,开始皮损为境界清楚的红斑,继续发展可产生糜烂和渗出,真菌镜检阴性;皱褶区的脂溢性皮炎多见于肥胖中年人,皮损为境界清楚的红斑。上有油腻性鳞屑;皮肤念珠菌病多见于皱褶部位,皮损周围常见到针头大小的丘疹,表面有少许鳞屑。真菌镜检可见到菌丝或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