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功教育需要师生平等沟通,尊重学生人格 学生最不满意的是教师在学生面前和背后用两种声音说话,用那些连自己也不相信的东西来征服学生,用盛气凌人、以教育者自居的语气训斥人。他们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他们欢迎没有教育痕迹的交流,没有心理距离的对话。教师面对的是绝大部分求知欲望强、对教师有着崇拜、信任心理的天真无邪的学生,可能有的学生没有养成很好的学习习惯,思维能力不太敏捷,学习成绩甚至不太理想,可能还有个别学生行为习惯也不太令教师满意,但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资格去伤害他们,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和他们平等的沟通,尝试着走进他们的心灵和他们对话。对学生偶然的错误和闪失,不要过分求全责备,在学生形成良好品行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表扬,学生在接受教师的表扬和欣赏中,会自觉地把自己的优点无限放大,对自己表现出强烈的自信,极力使自己优秀,一些不良的品行会在不知不觉中消除。平时的教育中,我们虽然也或多或少的接受了一些“赏识成功教育”、“新型师生间平等民主式教育”,但根深蒂固的“师道尊严”使得我们很多教师的观念未能真正转变,有些教师还是以成绩为唯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很少去发现和挖掘学生(特别是后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这是一种可怕的教育!经常受到教师批评的学生,很可能只看到自己的缺点,找不到优点,从而产生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思想,放弃自身一些固有的良好品质。
二、成功教育需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感 教育悲剧的产生往往缘于用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学生。只有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实施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的提高,这才真正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每一个学生的成功。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设身处地为那些“后进学生”着想,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使他们和优秀生一样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我们应用含蓄、善意的“批评”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信任,体验到快乐,不能以唯一的成绩标准来看待学生,而要淡化成绩。淡化成绩当然不是说不要追求好的成绩,对于优秀生,要注重培养他们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培养他们博览群书的良好习惯,培养他们善于合作、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让他们在追求真善美中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而不是拘泥于分数,即使有些时候他们的考试分数不是太理想,也不必太在意,只要他们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这已经够了。而对于“后进学生”,我们更要淡化“分数”对他们心灵的摧残,要适当放宽对他们学习的标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分层对待;要注重培养他们对自己不自暴自弃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端端正正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走近教师敢于提问的精神,让他们拥有一种挖掘自身闪光点的勇气;培养他们对自己负责的良好心态。如果每个教师都能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认真审阅我们的教育,把关注学生的心灵作为出发点,进行着一种充满人文情怀的教育,校园就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每个学生的乐园,我们的教育就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就是成功的教育。
三、成功教育需要“补救” 教育是一门永远有遗憾的艺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也是人,也有自己的不足,这是正常现象,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总或多或少留下一些失误。这些失误给人警醒,催人思考,教人反思。我们在回首自己的教育工作时,总能发现一些由于仓促或一时急火攻心而导致的、可以避免的遗憾。如果经常反思,可以使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少犯类似的错误,即使在相同的情境下,也可以采取一些补救措施,尽量挽回造成的影响。批评学生,恐怕是任何一位教师都不可避免的,没有批评的教育肯定是不完整的教育。关键是我们很多时候,只注意批评的过程,却忽略了批评带来的后果。一些媒体上经常报道,有学生因为教师的批评而做噩梦,严重的还患上忧郁症,甚至有因为教师的一句不合适的话而自杀的。这些都足以让人感觉到批评的负面作用。如果因此就将批评从教育的辞典中铲除也是不可能的,倘若寄希望于每个教师的教育艺术都登峰造极,批评都有极高的艺术性,既教育了学生,又让学生乐意接受,这当然是一种理想状态,但实际上是不可能人人做到的。我们也是普通的人,追求完美是应该的,但不要做个极端主义者。在教育教学中自己说错了话,最重要的是要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力求将失误减少到最小程度。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是说过就算,很少关心学生的感受,由此造成的许多冤假错案,如果不及时拨乱反正,其影响是深远的。如果说师生之间关系不融洽,是否可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师生之间的情感荒漠很多时候就是在平凡的小事中产生的。我们意识到自己失误的时候,坦诚地向学生表示自己的歉疚,及时补救,不把一时的草率变成埋藏在学生心中的仇恨的种子,妙手回春,这样会更好地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四、成功教育需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我们正处在一个各种文化、各种思潮、各种时尚相互撞击的复杂时代,多元的信息即充实着学生的头脑,亦迷惑着他们的思维。面对着父母离异、家庭重组,孩子们感到爱的失落;面对着考试竞争、择优上岗,学生们感到压力重重。他们难以正常的享受到孩童应该享受到的母爱、游戏与自由,各种心理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作为一个新型的教师,我们应该有能力缓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我经常问自己:这个学生的行为是否有其心理原因,如果有,是什么,怎样解决。多问问自己这些问题,可避免处理问题过程中的简单化。有一位学生,经常无缘故的欺负同学,引起了学生的普遍反感,年轻的班主任拿他没办法。我在处理时首先问了为什么。通过调查,了解到该生父母离异,寄养在外婆家,外婆家的人又不喜欢这孩子,所以他在家得不到重视。进入学校后,他渴望同同学交往,但由于自己成绩、习惯都比较差,同学们不愿同他交往。因此,他只能幼稚的用欺负同学来得到心理渴望交往的满足。找到了原因,解决问题就不是难事了。经过一段时间的矫正和帮助,该同学不但学习赶了上来,还获得了同学间纯真的友谊。学生都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人,所以一切工作都得从人的实际出发。首先得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需要是一切行动的基础,教育就是满足这些需要的过程并将其转化为积极向上的行为倾向的过程;其次得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马斯洛经研究归纳出心理健康有以下十大特征(1)对现实世界有敏锐的洞察力(2)能接受自己,接受他人和接受现实(3)他们的言行自发,坦率和自然(4)以问题为中心,即关注需要探索的问题(5)具有强烈的独立自主要求(6)保持时时常新的新鲜感(7)对人类有一种广阔深厚的友爱之情(8)富于哲理的,善意的幽默感(9)富于创造性(10)具有真正的民主态度。其实很多时候学生的乐学与厌学情绪,自闭与悦纳心理都是心理健康与否的表现,如果教师能从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出发便能很好的对症下药,可以让每一位学生的心灵得以充分舒展。 总之,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学生沉睡的求知欲;在于激励学生向上的热情;在于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在于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思维品质、情感品质;在于开发学生无尽的潜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发挥教育本质的作用,成功教育之梦就一定会实现!她,就在我们的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