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359今日阅读:103今日分享:49

你的孩子进入自私的敏感期了吗?

点点最近忽然有课很强的占有欲,看看他最近的表现吧:1、有一天,我们带他去洗车,他看见洗车的叔叔——一个陌生人在爸爸的车子上擦洗,立刻停止原先的探究活动,指着爸爸的车子一边哭着说,“爸爸,车!爸爸车!”我立刻和他解释,待他弄清楚前因后果,依然无法忍受一个陌生人对爸爸的车子随意触碰。大声哭变成了低声哼哼,不过目光可一直不敢离开爸爸的车。2、有一天奶奶将菜地里摘的茄子分给一个邻居吃,隔壁姐姐是他平时最喜欢的姐姐,当时他正在吃饭,看见奶奶将自家的茄子给了别人,而且姐姐就要拿回家了,他紧张的将手指着姐姐,用惊慌的表情并且立刻大哭道:姐姐拿走了!3、有一天,我抱着他,说“我们打豆浆喝呀,宝宝,豆浆打好了,给宝宝喝好不好?他爽快答道:好!我紧接着说,给小姐姐说好不好,他把习惯性的回答硬生生的吞了下去,说到:不好!我一直比较反感孩子的自私,总觉得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该学会分享,交流和合作。还曾经撰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09fe7701011s3i.html学龄前孩子的自私:生物性还是社会性”表达了自己的的担忧。当时我在文中写到:在乡下的时候,经常为点点寻找同伴一同游戏,可是他的同伴总是表现出极端自私的行为,不愿意与孩子分享玩具,讨厌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抱着点点,厌恶自己的空间被点点占有,不一而足。我在为这些孩子表现出的自私行为这种高级的情感觉得可爱的同时,也陷入了思考:这究竟是一种生物性的本能还是社会性情感的欠缺?家长是否可以有所作为?今天我读到了孙瑞雪的《捕捉孩子的敏感期》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孩子的敏感期啊。在书中,孙老师解释道:  “……是我的”是人的基本意识,没有这个意识人就没有安全感。  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这是我们学校的习语之一。同样,别人也不可以拿或者支配我的东西。这也是我们学校的习语之一。  儿童和成人对分享的认识非常不一样。成人习惯于分享食物,儿童则不愿意;成人习惯于共享玩具,儿童则要看情绪,看对象。这种情况儿童大一点会有所转变。但是,有些成人不了解儿童的这个特点,用成人社会的道德观评价儿童,说儿童自私,有些家长甚至忧心忡忡,上纲上线。这完全没必要。拥有一样物质,才能得到这一物质背后的精神。如果拥有这一东西过于艰难,物质背后的精神就在这艰难的过程中被遗忘了。艰难的获得过程改变了儿童原有的目标,占有欲取代了精神的需求。感情自私、占有欲是孩子正常的精神需求啊。这段话简直就是对我说的!总之孩子开始守卫自己的东西的时候,那要小心孩子进入自私的敏感期啦,要保护哦,小心翼翼地,……首先要矫正自己的认识,孩子的占有欲是他这段时间情感发展的关键期,不要上纲上线。其次要保护好孩子的敏感期,按照孙老师的观点,我的理解是,要顺利的度过关键期,家长不要逼迫孩子“交出”某一物质,逼迫的结果表面上是物质的给与,实际上是孩子精神家园的忽视。要和孩子商量,如果孩子不同意,就得顺着孩子,不要孩子的占有欲受到伤害。如果他对自己的东西没有支配感,没有安全感,这对孩子今后的情感的正常发展是不利的。再次他的东西我经常是很自然让身边的小朋友分享,如吃苹果的时候,如果他的身边有别的伙伴我总是强调:点点一个,姐姐一个。他很自然地就接受了这个规则,其他的东西亦如是,这样就将分享看成一个很自然的行为。他的自私自然就无用武之地的。关键期也好,天性也罢,我们要双管齐下,既要保护好孩子的敏感期,让他的精神得以顺利生长,同时也让刻意地让孩子尽快社会化,培养他乐于分享,合作的社会性情感。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