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之举有“包装” 互联网理财产品在其运作上确实有不少亲民性,如灵活转换、低门槛等等,但其本质上只是把一些货币基金、理财基金进行再包装。其实,不少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创新只是噱头,投资者千万不能被一些宣传上的“包装”弄花了眼。
低风险≠无风险 无风险、高收益——这几乎成为了互联网理财产品的“标准特质”,然而这种不规范的宣传方式不仅有违规之嫌,也容易对投资者形成误导。所以,投资者非常有必要了解其中的“真相”。
产品收益随行就市 收益高达活期存款的20倍!在不少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宣传中,都可以看到类似的提法。但是,投资者很容易因此而忽视的是,这些理财产品的收益是随行就市的,收益率水平是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浮动的。
补贴回报凑出高收益 在互联网平台上,一些产品能够提供“高出一筹”的收益率,原因在于其收益结构的特殊性——常规收益+补贴收益。这种方式,既吸引了投资者,又规避了监管。但对于补贴收益,只能使用特定的方式才可获得。
不适合长期投资需求 互联网理财产品大多集中在短期理财和低风险品种当中,类型较为单一。对于财务全面部署和长期规划来说,这样的产品并不足够,投资者应有更多元化的考虑。
P2P”保本”存风险 现在,P2P可是个非常热门的词汇,其保本保息的说法“看上去很美”,但高收益势必带来较高风险,投资者应明确认清这一点,并确保自身具有较高的风险承受能力。不然,还是少碰这样的产品为妙。
担保承诺并不靠谱 到目前为止,除了少数资金实力雄厚、风控体系健全的行业领军企业外,不少企业推出的担保方案还只是一件看上去很美、却经不起推敲的营销噱头。一旦信用风险大规模袭来,“担保不保”将极有可能成为残酷的现实。
资金存管并非万无一失 归根到底,只有从物理上使投资人的资金与平台资金完全隔离,才能根本杜绝资金存管风险。而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银监会等相关监管部门出台法规予以规范,规定P2P公司的客户资金必须交由第三方存管机构(商业银行)存管。
风控水平不透明 由于信息不透明,的风控水平到底有多高,真像雾里看花一样,外人怎么也看不透。这种情况的出现,也给其后续经营带来了不小的隐患,投资者也需多加留意。
监管缺失应注意 就目前来说,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还存在不少盲点,投诉与监管方面都会存有一定的问题。对此,投资者应有所注意和防范,在进行投资时要多留一个心眼儿,以避免招致不必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