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叙事心理治疗是在家庭治疗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而家庭治疗本身就是对传统的个体心理治疗的挑战与创新。在心理治疗发展的历史上,个体心理治疗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并形成了许多著名的心理治疗流派,如精神分析疗法、认知疗法等。 尽管这些流派的治疗理论和技术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将心理疾病看作是个体和个体心理作用的产物,治疗者的工作应完全集中在对个体的诊断、分析和干预上,最好的治疗方式是在治疗者与当事人之间建立私密的关系。一、外化技术 “标准的、美好的、正确的、健康的模式将成为我们的枷锁。”这是李明博士开场时讲到的一句颇经典而引人深思的语句。有时候我们都是拿自己和那个模式进行比较,然后觉得自己的生活、事业、人际关系等问题重重。后现代思维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模式,进行修正和完善。所以,在叙事过程中,我们要尝试着引导当事人将困扰纠结于心的东西外化出来,看到问题所在,找到成长突破口。 把握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所以我们谈话的内容不应该是人,而是这个人所遇到的问题。二、改写技术 以一个被诊断为品行障碍的小孩子转变的早年案例解读: 为了不让妈妈被爸爸打到,也为了自己上学不迟到,孩子举起东西打碎了家里的玻璃窗。爸爸妈妈蜂拥而上要打孩子,认为孩子品行问题。实际上在叙事过程中了解到孩子打碎玻璃的真正初衷,妈妈当时嚎啕大哭……三、见证技术 一个人的成长与改变,是需要一些外力因素见证和促进的。“你妈妈若是知道你这么想,会怎么看?”“除了妈妈,还有谁了解你这些想法?”“你觉得这样做了,老师会怎么看?”……四、信件技术 一旦问题有形,具象了,问题就好一半了。信件可以留下来,以待后用。也可以模拟小东西回信,其实就是自我心理梳理、具象表达的一个过程。时间关系,李明博士对此项技术解读得很少,一语带过了,不过很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