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摄院摄影教材”这关于部分让我困惑了数年的论述,不少国内学者的著作,不知是何原因都没有讲得很清楚甚至是一笔带过。然而,相机的曝光原理对于每位相机爱好者来讲是何等重要。所以把自己理解的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步骤/方法
1
一.教材中把测光表称作“蠢笨的” 任何一台相机完成曝光前都需要测光,老相机没有测光系统,需要估算或手持测光表测光,现在的数码机均有内置的测光表,半按快门时就已对场景完成了测光,转动相机,曝光数据让人眼花缭乱的不断变化,你是否会问:它是在瞎变吗?还是其中有什么东西在控制它?回答是“有”!主宰它的是18%反射率的亮度。 一般肉眼可见的光线都是被物体反射回来的色光,大千世界中的物体反射光线的能力是不一样的,100%全反射的物体,我们看到的是白,100%全吸收的物体反射率为0时眼见到的是黑,中间不同的反射率便组成了从白到灰到黑的序列。“教材”中把从白到黑划分成0-10共11个不同灰亮等级,处在中间5的18%反射率的亮度被称为“中间灰”。我用256灰度表代替,130相当于5的灰亮度,意思大致一样。 为什么“教材”把测光表形容成“蠢笨”的呢?因为它不会区分场景画面而只会感受光亮的强弱。测光表接收到的是来自自然光中的所有成分[紫外,七色,红外],但做出判断的依据只是画面的平均亮度。试想一下,一只光敏元件设置在镜头到目镜的光通道上,它能告诉你镜头面对的画面是什么吗?不可能!它只会感受整个镜筒内光亮的强弱。准确的说:它感受到的是整个镜筒内的灰亮度。我用两个“整个”强调了这一概念。 拍了一张七色花布“图下A1”,用失焦让读者间接感受测光表见到的灰亮度,实际这个比喻并不准确,因为只有测光表才知道画面中的各种不同的花色亮度混合起来属于上面灰度板中的哪一级。因为测光表测量的是这个画面的平均灰亮度,是整个镜筒内的亮度。它不知道什么是主体什么是背景,所以“教材”把它形容成“愚蠢的”。
下一篇:达里湖旅行游玩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