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968今日阅读:168今日分享:49

什么是毛毛虫效应?

最近看书看到一个有意思的定律:毛毛虫效应,看了以后觉得很对,我们很多时候都是跟着以前的经验、眼光和习惯再做不断变换的事情,有时候可能事半功倍,但是有时候却没有效果,这是什么情况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什么是毛毛虫效应。
工具/原料

一些毛毛虫,花盆,毛毛虫喜欢的食物

方法/步骤
1

约翰·法伯是法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曾经做过一个家喻户晓的实验,也可以称之为“毛毛虫实验”。他首先将许多毛毛虫都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并且使它们首尾相接,围成一个圈,同时他又撒了一些毛毛虫喜欢吃的食物在花盆非常近的地方。然后,毛毛虫就开始绕着花盆的边缘一个跟着一个,一圈一圈地走,就这样,一个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但是这些毛毛虫依然没有改变行动轨迹,它们依然夜以继日地绕着花盆的边缘在转圈,这样一连不停地转了七天七夜以后,毛毛虫们最终因饥饿和精疲力竭而相继死去。

2

在做这个实验之前,约翰·法伯曾经设想:也许这些毛毛虫很快就会厌倦单调而乏味的绕圈而转向它们比较爱吃的食物,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毛毛虫并没有这样做。其实,这是因为毛毛虫习惯于固守原有的本能、习惯、先例和经验才导致产生现在的悲剧。毛毛虫虽然付出了生命,但却没有取得任何成果。事实上,假如在群毛毛虫当中,有一个能够破除尾随的习惯而转向去觅食,那么就完全可以避免最后死亡。

3

后来,科学家把这种习惯称为“跟随者”的习惯,也就是指喜欢跟着前面的路线而行走的习惯。而后又把因“跟随者”习惯而导致失败的现象称为“毛毛虫效应”。

4

因为毛毛虫习惯固守原有的本能、习惯、先例和经验,很难更改与破除尾随习惯而转向去觅食。这种因跟随原有路线而最后导致失败的现象被称为“毛毛虫效应”。

5

有的时候人们也很难逃脱“毛毛虫效应”的影响。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很多人都会因循守旧,会下意识地重复原有的思考过程和行为方式。所以,人们在思维上固有的惯性也就慢慢形成,今后在面对任何问题时,这些人也都是按照原有的思路去思考,而不愿意换个角度、转个方向去思考。

6

需要承认的是,使用固有的思路和方法具有相对的成熟性和稳定性,可以恰当地缩短和简化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更加方便和快速地解决某些问题。这也是“毛毛虫效应”带给我们积极的一面。但是,要注意的是,如果人们总是用老思路去解决新出现的情况,那无疑是没有生命力的,这时候,我们需要跳出“毛毛虫效应”的影响,转换思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这样有可能更好地解决我们所面对的问题,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7

面对不断变化发展的新形势,我们要想不断地跟随时代一起成长而不落在潮流的后面,就应该解禁自己的思维,让自己发挥创新精神,这样才能找到一天属于自己的道路。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