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579今日阅读:26今日分享:39

怎样养出独立又开心的宝宝!

每个孩子都是爸爸妈妈捧在手掌心上的宝贝,当宝宝撒娇讨抱时,总舍不得宝宝哭,但又有人说这样太宠孩子,会让宝宝变得“黏人得不行”,甚至是失去独立的能力,养成温室里的花朵;而另一派说法又解释宝宝讨抱是建立安全感,若没有安全感孩子会不快乐,到底该抱还是不抱?真是令家长左右为难!
规律性抱宝宝
1

只要用固定的方法,就能让月龄较小的宝宝睡过夜,这种方法认为当孩子哭泣时,不应马上抱起来安慰,应在孩子心情好、笑嘻嘻的时候多抱孩子,让孩子知道要讨抱时哭泣不是最有效的方法。

2

这种方法较适合规律性高的宝宝,还是要看孩子的气质调整育儿方法,没有一个方法是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的。至于孩子情绪稳定时才抱,则是运用了心理学上古典制约方式。

3

为什么宝宝会哭呢?一般来说,新手爸妈觉得孩子哭得很烦人时,必须先了解,宝宝是生了生存下去才会用哭来表达自己的需要。人类天生下来就先学会哭而非笑,因為只有「哭」这么强烈的情绪,才能吸引爸爸妈妈或主要照顾者的注意力,注意到只能躺着而没有行为能力的婴幼儿,可能是饿了、病了等不舒服,需要大人的照顾,因此哭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

4

什么是“古典制约”?在心理学上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当小狗吃饭的时候就在旁边摇铃,久而久之,小狗就会把「吃饭」和「摇铃」两件事情连结起来,当有人摇铃的时候,小狗心理预期会出现好吃的东西,甚至开始流口水。在宝宝开心或情绪好的时候抱孩子,可视为此古典制约的一种变型应用。

亲密育儿——适合安全感不足的孩子

建议家长应配合宝宝的所有需求,并且尽量使用背巾或背带,让宝宝长时间和妈咪(或主要照顾者)有肌肤接触,能给予安全感并建立依赖关係。但这对于现代双薪家庭的职业妇女来说,的确有点实行上的困难。如果宝宝天生气质比较敏感、容易不安,对安全感的需求较强烈,家长才需要长时间和宝宝肌肤接触,并不是每个宝宝都有这么强烈的安全感需求。

中庸之道——找出最有效的拥抱时机

大概没有一个家长觉得市面上有哪一种育儿法十全十美,王宏哲老师强调,鼓励新手家长多接触育儿的资讯,是希望他们能有一点心理準备,大概知道孩子的发展歷程有哪些,才不会因為宝宝哭闹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婴幼儿也会感觉到爸爸妈妈的负面情绪,感到不安甚至哭得更严重,让亲子关係陷入恶性循环当中。家长可以多多尝试,如果这本育儿书提供的方法,能让大人轻鬆、宝宝开心,就是适合你们的方式;若实行了某些规则,大人紧张、宝宝过度哭泣,那就该换个方法了。

宝宝哭很久——是否有不良影响?

在国际上有判定「婴幼儿过度哭泣」的「333法则」:指宝宝每次哭泣都超过30分鐘、每天哭3次以上、这样的情形持续3个月,就代表孩子有过度哭泣的情形。过度哭泣的宝宝长大后比较难教养,成为多动症患儿的倾向偏高,情绪管理也较差,甚至是注意力不能集中等,若发现孩子已经哭过头,应认真观察原因所在,并积极与医师及专业人员商讨改善方法。

学习月子保母的做法!

保母的育儿方法是很不错的!比如说:当宝宝哭的时候,保母即使手上有事情在忙,也会马上出声音安抚宝宝,例如:「宝宝怎麼啦?保母在这里喔!你在叫我啊?我听到了,再等我一下下哦!」忙完手上的事情再去看宝宝。这时也不会把宝宝马上抱起来,会先观察孩子是否有生理需求,太冷?太热?饿了?尿布湿了?如果没有,保母才会说:「喔!宝宝想找我玩啊!」然后才把宝宝抱起来。王宏哲老师指出:「从宝宝哭到被抱,大约过了3至5分鐘,但宝宝不觉得自己被忽略,也得到最需要的拥抱,这个时间点抱宝宝才是对的,是最有效的拥抱,能发挥安抚作用!重点是保母从头到尾保持不紧不慢的语气和步调,对宝宝有稳定作用。」

肢体接触可稳定宝宝情绪

0到1岁半:虽然无法对0到1岁半的宝宝做情绪教育,但大脑裡处理触觉的区域和处理情绪的区域有重叠之处,因此可透过拥抱或按摩等肢体接触,从感官的方向着手,使孩子的情绪可以获得稳定。0~2岁: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时期,许多育儿书上都表示,让宝宝拥有充足的安全感,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专家表示,孩子的依附关系会在0至2岁时建立,这段时期,「拥抱」是建立安全感很重要的因素,拥抱可以帮助大脑分泌血清素,血清素会让孩子产生幸福感和安全感。如果可以,这段时间就应该多抱抱孩子,「可能过了这段时间,孩子上幼儿园变得更成熟后,想要抱孩子还不给抱呢!」

运动可使大脑分泌血清素
1

孩子4个月大后,身体会有强烈「动」的需求,除了练习身上正在发展的大小肌肉外,在大脑也可透过运动产生感觉快乐的血清素,和拥抱有一样的效果,鼓励家长多制造机会让孩子动一动!

2

观察孩子对安全感需求的强弱要满足孩子的安全感并培养独立,乍看之下是矛盾的事情,专家指出,实际上,这是幼儿发展的一个转折阶段,每个孩子对安全感需求的强弱,会决定家长的协助方法。

3

专家建议:首先要观察宝宝对于安全感的需求程度如何?当宝宝到陌生环境时,会选择往外冲还是躲到妈咪身后?当孩子被有趣的事物吸引之后,会过多久才想到要找妈妈?或是自己往前爬或走,大概隔多久会回头看妈妈?还是直接回到妈咪身边?观察这些情形的频率和次数后,就可以知道,较常回头看、或根本黏在妈咪身边的孩子,就是安全感需求较强的宝宝,妈咪就不要一下子强迫孩子要适应陌生环境,应多给予时间和陪伴;至于看到有兴趣的事物就跑第一的宝宝,并非不需要安全感,只是向外探索的欲望较大,家长还是要适时给予回应,满足孩子安全感的需求。

分离焦虑过渡期——谨慎陪伴孩子
1

在宝宝满6个月之后,开始会辨认主要照顾者,就可能会有分离焦虑的情形,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只要家长给予正面回应,并用适当方式引导,就能帮助孩子走过这段期间。

2

专家建议,宝宝6个月之后,就尽量不要更改主要照顾者,此举会加深宝宝的不安全感,分离焦虑也会变得更严重、时间也拉得更长。此时可以和宝宝玩躲猫猫的游戏,不管是把东西藏起来让孩子找,或是暂时躲起来,可慢慢建立孩子的认知,了解看不到的东西不会永远消失,所以当主要照顾者离开时,孩子能理解这些人会再出现,较能学着忍受他们不在的这段时间。

制造和同龄宝宝的相处机会
1

要让宝宝独立的最好方式,就是制造孩子和年龄相仿的同龄人的相处机会。专家表示,其实1至2岁的宝宝很需要社交活动,尤其是同龄的玩伴,可以帮助宝宝把注意力从妈咪身上抽离,孩子太黏人不能独立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玩得不够、生活中有趣的事物太少,只能黏着妈咪玩;当孩子发现身边没有可以互动的人,只好回归天性,赖在妈咪身上当无尾熊。

2

妈咪要创造孩子可以进行社交的环境,妈咪可多找亲朋好友、邻居或在社交网站上找相同年龄的孩子一起玩,家长也可趁机观察孩子对什麼事物有兴趣,跟同龄人之间的相处如何,借机让孩子接触更多事物找出兴趣,而且孩子一旦有事忙,想要黏在妈咪身上的时间就会减少很多。

适度放手——妈咪放轻松
1

专家表示,当宝宝8个月到1岁半时,是心智成长最快的阶段,会感觉孩子天天都在变化、进步神速,不管是语言、认知、行动和感官,也比较会调皮捣蛋了。这时家长虽然头痛,但也要觉得开心,表示宝宝正在成长!

2

大约1岁半到2岁半的孩子,对独立的心情很矛盾,虽然很想依赖妈妈,但又觉得外面环境实在太好玩了!专家强调,这时就是让孩子练习独立的好时机,家长的态度很重要,应该提供对的环境,并且慢慢放手让孩子去尝试、犯错和探索,站在协助者的角度,不要主动介入太多。

好妈妈——不必是好老师

许多妈咪觉得自己责任重大,认为好妈妈就应该把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教会」给宝宝,但可能就剥夺了宝宝「独立」的机会,具体做法应该是主动陪伴孩子,只能被动等待孩子求助时,才去帮助孩子即可,别让孩子失去尝试和挑战的机会,如果过度保护宝宝,孩子就无法离开妈妈身边,也就不能开始练习独立了。专家表示:「关于让孩子独立这件事,常常需要改变态度和做法的是家长,试着放轻松一些,不要把孩子看得太紧。」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