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则柳(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云南,昆明,650223)摘要:高校特色是高校应用先进的办学理念,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并通过多方面因素综合体现出来的办学风格和特征。高校特色一经形成,便具有独特性、优质性、稳定性和发展性等多种属性。管理者应注意保护高校特色,正确把握继承和创新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高校特色应体现在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特色建设要与教师日常工作、高校日常管理紧密结合,要体现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教育管理,课程、专业、师资建设,教学方法以及环境创设中,只有这样才不会流于形式。关键词:高校特色;构建;探索高校特色本质的意义在于它是促进高校发展、办出优势的生长点,是高校核心竞争力所在,是“生存战略”,更是“发展战略”。没有特色的高校,除在经费预算中的固定位置外,对资源没有特殊的权利,也不会有特殊的优势。因此“突出特色,彰显个性,打造品牌”,成为很多高校的追求和梦想。“特色立校”,“特色兴校”,“特色强校”的观念已逐渐深入人心。时下,“打造特色,办出品牌”,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的一件头等大事。但对特色的认识也因对其本质认识不清、部分专家误导及行政指令而偏离本质。为此,要打造特色,首先应认识特色。一、高校特色的科学内涵高校走特色办学之路,办有特色的高等教育,其内涵就是坚持特色立校、兴校和强校。㈠高校特色的含义所谓高校特色是高校运用先进办学理念,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并通过日常活动,在教育思想,培养目标,教育管理,课程、专业、师资建设,教学方法,以及文化、环境、设施等多方面综合体现出来的办学风格和特征。高校特色涵盖四个方面的内容:高校在办学思想、办学理念、价值取向上的特色;在制度、模式、结构等行为方式上的特色;在校园文化、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方面的特色;在物质环境、校容校貌等方面的特色。高校特色既可以体现在办学理念上,包括治学方略、办学思想等,它们是高校的灵魂所在、特色之本;也可以体现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学科布局、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高校特色的外在表现既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或者二者皆有。社会公众看到的多是高校的显性特色,如学科专业特色、校园建设特色、师资队伍特色等;而业内人士感受到的多是高校的隐性特色,如办学思想、办学理念、校风学风、大学精神等。显性特色和隐性特色协调统一才能真正成为高校特色。㈡高校特色的要素高校特色由高校的人、制度、环境三方面基本要素构成。1、人的因素是核心。高校的校长、书记、师生是办学的主体,在特色形成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如果说办学理念是高校的“灵魂”,教师则是高校的“躯体”,办学理念必须得到教师的广泛认同,并通过教师的实践和传承而逐步成为特色;学生作为高校的“产品”,是形成特色的参与者,也是体现特色的重要窗口。支撑特色的关键是要有一支高素质、高质量、有特色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在这里“大师”比“大楼”更重要。2、外部制度因素是关键。纵览历史,国家的社会制度、教育政策和管理体制,在高层次上影响着高校特色的形成。3、校园环境因素是保障。校园环境是一所高校独特的育人氛围和环境,是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和谐统一[1]。校园环境既包括无形的校园文化环境,如校风、学风、学术氛围、制度设计等;也包括有形的校园物质环境,如富有文化内涵的校园建筑和景观。高校特色正是通过校园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㈢高校特色的属性我们认为,高校特色是高校在办学历程中突显的优势,是短期内别人无法替代的。高校特色一经形成,便具有独特性、优质性、稳定性和发展性等多种属性。1、优质性。教育的优质性是特色的基本属性,它是特色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教育优质化的外显。优质性,体现为人有我优、人优我精,而不仅仅是优秀的校园特色。特色是高校这方面比另一方面突出,是这个高校比另一个高校要突出,它具有相对优势,是从比较中得出的。正是因为有了教育的优质化,才会有高度持久的办学效益和社会信誉,才会得到公众的承认和仿效,显示出特色的生命力[2]。2、独特性。独特性也是特色的基本属性,也是特色的决定因素。独特性是一所高校区别于其他高校的个性、差异性,本校特有的,人无我有。特色是与众不同的,要把提炼、构建的特色与别的高校进行比较,进一步确认为高校特色。独特性要求我们在发展特色时,必须独辟蹊径,强调“用心”和“创意”;高校要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根本目标,形成独特的办学风格。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办的晓庄师范学校的特色,正是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教学做合一”思想的体现。他把培养“合理人生”作为教育的宗旨,强调儿童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开发,从而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3]。3、稳定性。稳定性,来源于学校长期积淀形成的稳定特征。高校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不断凝聚、积淀而形成的,具有多年一贯的实践效果,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考验,并由此得到社会公认。特色是高校领导和全体师生员工在某一方面长期有计划、有步骤、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特色的形成殊为不易,它往往需要几代管理者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因此,新管理者在上任时,保护特色,正确把握继承和创新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如果管理者朝三暮四、见异思迁,就不可能形成特色。4、发展性。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高校特色的形成是一个创新、实践、积淀、提炼和发展的过程。特色一旦形成,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发展的。经过了一个很长时期,随着内外因素发生很大变化,特色形成后仍具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性。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当非优质因素增长到一定限度时,原来的特色就会失去。特色绝对稳定是不可能的,在办学中创造特色后绝不能掉以轻心,要继续发展完善特色,不停顿地进行优质化,攀登新的高峰。特色建设既要体现稳定的特点,又要体现创新的特性,既要重视积累、积淀,还要结合时代的发展,教育的发展,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寻找新的增长点。二、构建高校特色的必要性高校普遍反映,特色的挖掘和提炼并非易事,不是总结出来的特色不够鲜明,失之于一般,就是得不到广泛的认可。其实,任何类型的高校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4]。每所高校都有着自己特定的历史文化,学校特色就是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文化中逐渐形成的。这意味着,每所高校的特色还是可以提炼和构建的,只是未必进人了办学者有意识的行为之中。在实际办学过程中,高校的各方面不可能平衡发展,有的高校在某方面发展快些,而有的高校在其他方面发展快些,这是完全正常的情况。允许这种发展差异存在,使一些高校在某方面发挥优势,这有利于高校内部、高校之间互相促进,从而推动高校办学水平的全面提高。㈠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缺乏特色办学的动力机制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办学自主权的缺失,使高校缺乏特色办学的动力机制。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办学,导致办学目标过于单一,对形成鲜明办学特色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我国人才培养工作体系始建于计划经济体制,政府是高校惟一的举办者和消费者,高校规模、机构、学科专业设置、招生、分配等均由上级政府决定;高校主要是向政府争取拨款、争取政策,就像政府的附属机构,无需主动关注特色,没有将特色当作价值理性和发展战略来对待,以至于视而不见。计划经济时代,高校由政府直接以指令性计划进行管理,使得高校缺乏特色办学的意识,导致“千校一面”。计划经济条件下,办学受政府资源约束而非市场需求约束,是导致高校不关注特色的客观原因;高校特色长期没有纳人办学者的视野,是造成如今特色提炼难、构建难的主观原因[5]。㈡市场经济体制下特色办学的动力机制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日益大众化、市场化、国际化,高校办学自主权远比计划经济时代强。市场在教育资源配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办学自主权日益扩大;而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越来越高,学生积极主动地选择高校就学;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趋多样化,对人才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要在尊重高校共性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个性,积极提倡和鼓励多元化,最终达到共性与个性、一元与多元的和谐统一。高校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考虑特色问题,一股打造特色之风正漫延在高校。但由于计划经济的惯性,高校要认定“差异”以提炼、构建特色,像是走到了十字路口,一时间也有点举棋不定。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高校,究竟怎么转型?希望在哪里?高校的希望与其说产生于彼此间的共同点,不如说产生于相互间的差异,这个差异便是特色的源泉。三、构建高校特色的思考特色是办学思想与实践双重探索的结果,特色的培育决非一日之功。构建高校特色不能急于求成,要坚持实事求是,确定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不断推进。㈠构建高校特色的着眼点提炼、构建特色的关键是找准切入点。构建高校特色主要着眼于以下几点:1、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高校特色主要体现在先进的办学思想和理念上,主要是办学理念上的特色。尽管高校特色分为“理念型”和“项目型”两大基本类型,但“项目型”也需有特定的办学理念作指导。2、学科、专业设置。学科、专业有特色是高校特色的一个重要基础。在当前高校要特别注意在学科、专业发展上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发展本校的优势和特色学科(群)、专业(群),以点带面。3、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高校要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将特色“移植”到学生身上。高校特色建设成败的关键点、落脚点要看教育质量如何,要看学生是否享受到高质量、高品质的教育,是否获得了全面发展。4、校园环境。校园是高校精神、学术、文化的载体,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校园环境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㈡构建高校特色应注意的问题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坚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继承与创新相统一。1、要坚持以人为本。高校特色的落脚点体现在办学质量上,反映的是“以人为本”的思想。高校管理一定要坚持以生为本、以师为本的办学理念。2、要有明确的发展方向、目标,有清晰的工作思路。特色与特定的办学理念相联系,是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对办学优势的选择与创新。把握学校发展方向,要有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作支撑。特色始终处在探索、实践、完善的过程中,尽管办学者需要不断修订方案,但其宗旨和最终目标应当是清晰、稳定的。3、要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大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符合高校发展实际。特色必须符合办学、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要从这些规律中去提炼符合高校实际的特色。4、要有全体教职工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参与。特色应得到广大干部、教师的认可,广大干部、教师、学生也应积极参与到特色的建设中。高校的师生员工是特色的实践者、继承者、弘扬者和发展者,他们的积极参与必不可少。5、要不断创新,不断深化,力求形成自己的文化。重视精神文化,完善制度文化,加强物质文化,巩固行为文化,铸就和弘扬大学精神。㈣构建高校特色的推进策略挖掘、构建学校特色要能够沉下去,体会高校的办学精髓[6]。1、把握框架,着眼全局。要提出特色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框架体系,精心打造,精心构建。高校特色是高校全局性的东西,要把那些影响着高校发展方向,影响着高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全局性的东西提炼出来。2、回顾历史,把握现实。从高校历史、办学传统中发现和提取有特点、有价值的因素,进行提炼,使之升华,形成特色。在已有“特殊性”的基础上发展高校特色;分析、聚焦既有优势,提升、扩展特色,如将改革创新的突出亮点和成就发展为高校特色,将课程、专业、师资建设独到之处发展为高校特色,将优秀教师的特色迁移、扩大、发展为高校特色,将教育理念和治学方略发展为高校特色等等。3、外引内联,全面渗透。学习研究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高校实际内化、建设,形成高校特色。特色贯穿教育工作全过程,尽管它不是局部的、暂时的,但可以通过局部过程或环节来体现。特色应体现在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特色建设要与教师日常工作、高校日常管理紧密结合,要体现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教育管理、课程专业、师资建设、教学方法以及环境创设中,只有这样才不会流于形式。需要指出的是,提炼特色是提炼过去已完成的办学历史,不是临时应付,应当摒弃在总结特色时的功利思想,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生硬地“编造”一个特色出来,否则,提炼特色就会蜕化为功利性的贴标签活动,与大学精神相违背;高校特色的提炼、构建应从历史中去传承,找到特色的雏形、发展、壮大的脉络,打造特色应从根出发,这样的特色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正确行进路线。参考文献[1]雎文龙,廖时人,朱新春.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顾明远.教育质量与学校特色[J].基础教育参考,2009-06:01.[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4]成有信.教育学原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张景.学校特色建设为什么那么难[J].天津教育,2009-11:12.[6]向燕.学校特色如何创建[J].湖南教育,2009-05:39.
上一篇:自然裸妆化妆技巧
下一篇:美国研究生留学面试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