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少年要经历多少风雨,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一对恋人要经历多少风雨,才能最后终生相伴;一代骄子要付出多少才情,才能亘古不变。这些就像是一个个“天问”,让人无从回答,却又紧紧相随,看似一个个复杂而又令人慕艳的人生,却始终离不了一个“情”字。人是种复杂的动物,所以人的情感也是复杂难讲,如是想让人讲出“情”的含义,人们恐怕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每个人都会难迎“情”劫,亲情、友情、爱情……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我们,它或轻或重,或浅或深,即使人最终走向一个静字,所回想起“情”内心依然波澜起伏,而我所追求的不是让“情”在云雾中毫无保留的显现出来,而是想要品味不一样的“情”的味道。“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飘泊撼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咏千古是著述”,这是郭沫若先生为李清照纪念堂题写的一首诗,也是这位女词人一生的写照。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与丈夫也是相洽融融,晚年却经历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苦等挫折,而写词则成了她寄托情感的一种方式。 她的词不仅包含着“莫道不消魂,席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小家情怀,还包含着“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为国为民焦虑担忧的大家情怀。她的才气铸就她的孤独,而那绝世的孤独又成就了名垂千古的她。她的情是“温”情,亦是“愁”情”。“世上的毒品不一定就是鸦片,茶是毒品,酒是毒品,但凡上瘾的都是毒品。张的性情和素质,离我很远,明明知道读她只乱我心,但偏是要读”。这是贾平凹对张爱玲的评语,也是在写张爱玲的文学造诣很深。张爱玲少年父母离婚,再加上后母的虐待和辱骂,在张爱玲的心灵上留下了不小的创伤。“回忆永远是惆怅的。愉快的使人觉得:可惜已经晚了,不愉快的想起来还是伤心”,这是张爱玲自己说的话,这她对回忆的看法,我想这也是她细腻情感的流露吧。她的情“细腻而又伤感”。 我相信一流的才女,即使隔了千年的时光,心智也是有共同的,身上流露的气息韵致,就像老房子里留下的檀木衣柜,无论何时打开而来,都会弥漫着淡淡的香味,这就是她们的魅力所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有的人把情感赋予了文字,而有的人却把它当作一生的守候。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杨贵妃与唐玄宗在长生殿许下的山盟海誓。在《长恨歌》中,白居易更是把两人的爱情故事写的凄美动人。杨贵妃生前,唐玄宗的“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为成眠”,杨贵妃“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唐玄宗虽然身为一国之君但仍专宠杨贵妃,这是很多帝王做不到的专情,虽然我对他们热烈的爱情很赞美,但对于他们的做法很否定,而他们爱情的悲剧也是由于他们的行为所造成的。 沉迷于爱情无法自拔的男女,我不会耻笑,因为他们付出了真情,但是我不赞同把爱情当作自己的一切,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做法。尤其是女性,如果不能处理好自己的感情,就很容易遭遇《氓》中女主人公一样的爱情悲剧。这种情是“专”情,却也是“滥”情。爱情不是脱缰的野马,不能任它驰骋。人世间,除了爱,还有道义,还有理性。 “一身诗意千寻铺,万古人间四月天”,道不尽人们对林徽因的无限敬慕。大诗人徐志摩和哲学家金岳霖对她更充满着浓浓的爱慕之情,而她却从未动摇过自己对梁思成的爱。她的爱情生活很是美好,只要还是因为她无限的理性和催人上进。即使她被称为那个时代令男人们动容的精神情人,但是她对于追求者的情感是纯净而自持的,她虽然有着女性对于完美爱情得的向往,但是对于理性爱情与错综现实有着清晰而理性的认识。她的情是一种近似完美的“理性”情。 李清照与张爱玲在情方面有很大的共鸣之处,但李清照的情偏重于愁,张爱玲的情则偏重于静,但是他们都懂得把悲情寄托。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虽然让人赞美,但是少了一分自省。尤其是女性要谨记《氓》中女主人公的告诫“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而真正的美是林徽因丰沛的情感。 不同的情,不一样的味道,但是情到底是什么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