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摄精神突然强烈或反复、持续的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在发病过程中,情绪波动又能使疾病恶化。而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气机调畅,气血调和,有利于恢复健康。
调养形体要保持身体健康,益寿延年,就应顺应自然变化规律。对于饮食起居和劳逸进行适当的节制与安排,即生活规律要正常,饮食要有节制,劳而不妄,则可维持正气之充盛,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反之,若生活起居没有规律,饮食劳逸没有节制,就必然会影响身体健康,减弱身体的抗病能力,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生命在于运动,健康在于锻炼。运动是健康之本,经常锻炼身体,是增强体质、减少或防止疾病发生的一项重要措施。
药物预防家中常备一些中药可以预防疾病。如用贯众、板蓝根或大青叶预防流行性感冒;用茵陈、栀子预防肝炎;用马齿苋叶预防痢疾等。
生病后要防止加重疾病的发展和演变往往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直至完全侵犯内脏,使病情愈来愈复杂、深重,治疗也就愈加困难。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早期诊断,并接受有效的治疗,才能防止其发展。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发展规律和传变途径,在防治疾病过程中,如果掌握了这些规律及其传变途径,就可有效防止疾病的传变。
古人的养生防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将人分为五类,即普通人、贤人、圣人、至人、真人。这类人养生方法不同,因此,寿命也有差异。
普通人整日忙碌而不注重养生的人,他们的寿命一般都很短。
贤人善于养生,可以根据阴阳变化调养身体,从而增益寿命,但有一定的限度。只要遵循养生之道,许多人都可以达到这种境界。
圣人能够顺应自然,不为外界所劳累,没有过多的思虑,寿命可以达到一百多岁。只有少数人能真正遵循养生之道,所以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也不多。
至人懂得养生之道,可延长寿命,保持形体不衰。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也极少。传说颛顼的玄孙彭祖历经唐、虞、夏、商等朝代,活了八百多岁,为至人。
真人掌握了养生之道,寿命同天地一样长久。只有极少数人能达到这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