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测量表有: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Blessed行为量表(BBS)、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等。CT和核磁共振(MRI)是老年痴呆临床鉴别诊断最主要的工具。
误区一:“老糊涂”(老年痴呆)是正常现象,是衰老的自然过程。 老年痴呆并不是衰老过程的必然阶段。年龄增长是老年痴呆的重要危险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8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有20%患有老年痴呆,也就是说还有80%的人并不会出现老年痴呆。
误区二:年老必然记忆差 不论年轻还是年老,任何年龄出现明显记忆力障碍都不正常,都应当进行检查。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其记忆力与反应能力可会有轻微的下降,单绝不会达到影响其日常生活与活动的程度。
误区三:脑萎缩就是痴呆 大脑是维持精神活动的主要器官,它是由许许多多神经细胞汇集而成的一个线路网络,是专门汇总、处理各种信息及维持人的正常精神活动的地方。人的大脑和其他体内器官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生理性老化。据研究,老年人细胞比年轻人减少10%-30%,70岁以上减少30%以上,而且重量也减少50-150克。因此,人到老年有轻度的脑萎缩,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在临床观察中,发现大约有20%的老年痴呆患者,无脑萎缩改变。
误区四:对于老年痴呆素手无策 尽管大部分的老年痴呆都不能根治,但是老年痴呆协会会提供一些老年痴呆症治疗和护理方面的帮助和建议。对于轻度和中度的老年痴呆,药物有一定的帮助,也是治疗的最佳时机。
误区五:晚期老年痴呆病不需要治疗了 进入晚期的患者,由于记忆力和生活能力丧失而卧床、缄默、大小便失禁,完全像小孩子一样。由此对他们的疾病不理不睬,听其自由发展的态度。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晚期患者目前缺少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良好的护理和精神上的安慰,可是牠们使体质增强,免疫力提高,而减少并发症,延长寿命。因此对于晚期患者,不能听之任之,也应积极的给予治疗。
误区六:老年痴呆患者不需要心理治疗 任何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发生、治疗和预后均有重大影响。一般讲,不良的精神刺激,可引起人体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内分泌等改变。而且还通过人的神经系统造成各系统、各器官的功能改变。精神因素的长期存在,使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持续增加,从而使全身动脉特别是大脑血管收缩,引起高血压,进而导致动脉硬化,影响大脑细胞的功能。因此,消除神经刺激,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使患者生活在愉悦良好的环境中,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特别是那些早期有一些自知力的患者,由于不能正确对待疾病,而产生很多思想负担,引起焦虑、抑郁。
老年痴呆危害主要表现为: 1、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2、沉重的经济负担; 3、照料者的缺乏及情绪问题。从某种意义上得了老年痴呆症,最痛苦的不适患者本身,因为随着疾病的进展,他们的思维世界的就会变得“返老还童”,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他们都没什么感觉,最苦的其实是照料他们的家属。在种繁多照料老年痴呆症患者的家属中,八成以上的人有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关键是那种无法沟通和看不到希望的感觉,让很多家属深感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