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231今日阅读:23今日分享:25

道德修养保健康

我国历代养生家都把调养精神情志作为养生的主要措施,十分强调良好的道德修情操是修身养性的重要前提,进而做到情志的:“自身修养”。正确的精神调养,必须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对于生活要有目标,有追求,才能很好的进行品德修养及精神调摄。古人云:“养生莫如养性,养性莫如养德”,“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只有有了好的道德风貌,精神才能安静、平和、乐观、愉快、持久。这是养生的根本,而人的思想、情志和心理又是长寿的根本因素。对生活要充满信心、充满希望、充满乐趣。生活本身是美好的,美好的生活靠自己去创造。 人是离不开社会的,人不应仅仅把自己吃好、穿好、住好、生活好看成自己幸福的全部,而应把自己溶入人类生社会之中。具有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顽强、奋斗和助人为乐的品质和道德精神,为全社会大多数人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人生才有意义。正像宋代范仲淹先生的一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就叫德。自古有“德者寿,智者寿”之说,他们的寿命会比一般人长。在他们看来,“多一份健康,必然多一份贡献,也就多一份幸福”。 古今中外很多科学家,大多数是长寿者。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以为人类有所贡献引以为荣,勤奋用脑,兢兢业业,合理安排生活,事业上取得成就,焕发生命青春,因而长寿。 精神是战胜疾病的动力,从而有助于长寿。意志坚强者多可避免外界不良刺激,增强抗病能力;意志脆弱者、自私者,抗病力弱,易遭病邪侵害。一旦产生不良情绪,能把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转移到事业上去,也会减轻不良情绪对机体的刺激。如科学家彭加木患恶性肿瘤,因他意志坚强和医生配合与疾病作顽强的斗争,又活了25年,不幸的是在1982年在新疆的一次外出考察中失踪。 美国医学家对加利福尼亚州的7000名成年人调查发现,凡是没有健康的情绪没有坚定信念的人,其死亡率比情绪正常的人高出一倍。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坚强的意志和信念,能够影响内分泌的变化,改善生理功能,增强抵抗力。 道德修养,中医又称养性。古代学者早就提出“仁者寿”的理论。大教育家孔子在《中庸》中提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即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才可获得高寿。养生重视道德修养,在古代不单是儒家孔子、孟子,道家老子,墨家墨子,法家荀子,医家岐伯等,都把养性养德列为养生的首务。后世名家,还有具体补充和发展。如著名医家孙思邈、叶天士和当代医家,一生修身洁行,性情温和,医德高尚。一生不仅为民诊病疗疾,妙手回春,解除病痛,而且对无钱者,免费就诊,免费给药;对生活困难者,常解囊相助,救困扶贫,常获”善人、救星、菩萨“等美誉,这也是他们获得长寿的重要内在原因之一。 在我国长寿老人的调查当中,也发现他们绝大多数都有一颗慈祥善良的心,一生爱做好事,助人为乐,少私心,顾大局,不患得患失,知足安闲。 现代科学研究认为,人既是一个有内在规律的生物体,更是一个有着复杂心理活动的社会成员,一个人的道德伦理观念对其心理状况必然发生重大影响。利人利己的善事,会给自己带来精神上的满足,给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反之,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都可以成为导致精神疾患和其他脏器病变的诱因。因为心术不正,做了坏事,终究逃脱不了人民对他的严厉惩罚,惶惶不可终日,心理上失去了平衡,不能心地坦然的生活,难免引起机体的某种疾患。由此可见,注意道德修养,塑造美好的心灵,是保证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措施。 综上所述,根据历代养生学家、医学家和长寿老人的实践经验,以及现代科学对人体研究的认识,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加强道德修养,可使人健康长寿。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