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问题 高考,很大程度是在考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且以抽象思维能力为主。按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看,考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是在初三下段到高二上段,发展最为迅速,到了高二下段就基本定型了。之后的学习、训练多是扩充知识的记忆,和使用的熟练。 换句话说,就是能不复读,就尽量不选择复读。因为高考落榜后的复读,无论你下多大苦功,也只是在熟练、记忆上有训练意义,抽象思维能力不会再有提高,或提高极为缓慢;甚至很有一部分呈现下降趋势。就是说,选择复读,是不能指望考生能再“聪明”一点的。
心理问题 如果选择了复读,心理上就有个长期矫正问题。复读生临考心理压力,和考场心理压力都要超过应届考生,考试发挥或多或少要受影响,甚至决定考试的成败。所以,考前心理疏导、心理干预成为家长和学校必须作的事情,但预期效果普遍不好。尤其是考生家长,自己的压力也很大,再去输导孩子,往往劳而无功,更可能适得其反。
潜力问题 那么,复读还可选吗?是,复读是必要的、可选的,问题是怎样的落榜生更有利于复读。 比如,考量考生自身潜力问题,分三种情况。一是年龄很小,提前上学好多年,抽象思维还在发展阶段的考生。这样的考生肯定就有很大的潜力,没到充分发挥的时机,再给一年时间的成熟,高考的成绩必是提高的趋势。同理,思维发展比较缓慢、滞后的孩子,也有潜力可以挖掘; 二是智力发展很充分,心理发展较缓慢的考生。主要表现在没有责任心,没“长大”,没有相应的成熟,贪玩等,就造成了在高中阶段没好好学习。在高考后突然醒悟了,就属于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情况,选择复读的价值很大。 三是对考题的严重不适应。主要指复习较片面,不熟练考试出现的类型题型,再如异地考生的着重点不同等等,可以牵强地算作复读的一个理由。
发挥问题 再有,发挥失常造成的落榜,就可考虑复读。 这里就要追究发挥失常的原因了。也有几种情况,一是考生生病,思维混乱,精力不足。严重到影响阅题、读题、解题,所问非所答等。发挥水平不到平时的80%,自然值得复读,再给自己一次机会; 二是由于交通、家庭突然的大变故等,临时突发事件造成的考生慌乱、情绪上的大波动,而影响到考生临场发挥。这虽是小概率事件,如果遇到了,复读就是必然的选择; 三是一时糊涂、马虎,犯了低级错误,且是多处。这样的考生,在老师的客观评估后,可以选择复读,再来一轮刻苦的训练。
其他问题 之所以罗列出“其他问题”,是因为这是个体问题,不是普遍现象。比如,复读要改变学习环境,主要指同学关系的改变,如果学生的适应能力较差,就会是个小问题; 还有,复读需要资金上的支持,也是一些家庭需要考虑的问题; 还有,报考志愿出现的问题、考试分数与绝对理想学校分差问题、伙伴、恋人未能进入同一高校问题等等,就不再赘述了,总之每个家庭都有独属于他们自己的问题,是否选择复读,就得因人、因事而异了。
最后祝愿复习的考生创造奇迹,用努力的汗水,浇铸心中的那个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