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以上的宝宝,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开始对人物和故事情节逐渐有需求。所以除了儿歌童谣磨耳朵之外,2岁左右的宝宝就会喜欢有简单情节的动画,比如Maisy(小鼠波波)、Peppa pig(粉红猪小妹)等都是低幼动画,语言简单很受宝宝们欢迎。3岁以上的宝宝,对形状、颜色、大小等开始产生认知上的需求,这个时候Mickey mouse clubhouse(米奇妙妙屋)会成为孩子的新宠。此外Dora(爱探险的朵拉)也是孩子们比较喜欢的形象。4岁左右的宝宝,对幼儿园生活题材一般会比较喜欢,Caillou(卡由)这个小光头和他家人以及幼儿园小朋友的故事让很多宝宝爱不释手。动物一般都是宝宝的大爱,往往有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通吃的特点。所以,大红狗Clifford、Curious George(好奇猴乔治)等让很多孩子着迷。5岁以后,很多宝宝开始对自然科学产生兴趣,那部风靡全球的Magic school bus可能会长时间占据孩子的英语时间。
上面这些音视频资源,最大的特点是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一旦孩子喜欢上其中的人物和情节,即使听不懂英文也不影响他们看。看进去之后,及时提取音频让孩子反复听,就会形成多次重复的语音和画面的情境对应。实践证明,利用好动画和音频,对于英语启蒙初期的顺利入门非常重要。尤其是提取音频的做法,大大减少了孩子的屏幕时间,增强了孩子自主的想象力和遇到类似场景的语言迁移能力。很多孩子一部片子反复听,大段复述或者生活中遇到同类情景自然输出的情况非常普遍。这些做法不仅提高了辨音能力更提高了听力理解能力,有助于帮助孩子形成和母语相似的语法文法的内隐式记忆能力。根据国外研究,这种能力在7岁以后会逐渐减弱。尽可能早地让孩子输入自然完整的语音素材,才有可能摆脱哑巴英语、翻译英语的困境。 补充一个问题:很多成人纠结于语速的快慢,其实越小的孩子对快慢越不挑剔。倒是从小从来没有听过英语语音的孩子,越大越难接受自然语速的内容。这就说明两个问题:第一,要趁宝宝小给正常语速的素材,不要以为大人听着快孩子也会觉得快。第二,宝宝说听不懂,不一定是语速问题,是理解问题。所以成人可以和孩子一起看,解释背景,让宝宝理解情节和人物,然后提音频,反复听一段时间就会自然接受正常语速的内容,并且以后再听慢速的会觉得很简单。这也是以前说的所谓沙袋原理。归根结底,孩子不需要先听慢速再到正常语速。如果家长干预,反倒弄复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