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女士35岁,11年前剖宫产生了一个儿子。二孩政策放开后,她怀上了二宝。前几天,怀孕36周的秦女士到杭州市余杭区妇幼保健院产检,但两次胎心监护都有异常,妇产科主任医师何芸萍建议她出去活动一下,吃完中饭,等胎动动得多时再测。下午2点,秦女士再次做了胎心监护,仍有异常。何芸萍建议她留下住院观察,但秦女士觉得,自己宝宝的胎动挺好的,加上之前的产检没出什么问题,不愿住院。
“因为秦女士的情况没有达到危急程度,所以我们让她戴了一个居家远程胎心监护仪回家,好让我们实时监测胎儿胎心,增加母婴安全系数。”何芸萍说,“之所以选择胎心监护仪,是因为有时人为数胎动的结果并不准确,甚至也有准妈妈误把其他状况(如肠胃蠕动)当作胎动的。”何芸萍表示,现在一般建议准妈妈从孕34周开始,每周做一次胎心监护。有高危因素(包括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肝内胆汁淤积、羊水过多或过少等情况)的准妈妈则从孕32周开始,每5天做一次胎心监护。
第二天上午,何芸萍和同事等了很久,也并未见秦女士上传胎心监护图,于是联系了秦女士。“我觉得孩子不会有问题,摸着胎动挺正常的,就没有在家做胎心监护了,不过抵不住医护人员劝了那么久,所以我才做上了监护。”秦女士解释。下午1点39分,胎心监护室的医生通过电脑远程监测,发现秦女士的胎心监护结果仍旧可疑,便让她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可秦女士嫌路途远不愿去,医生不放心,嘱咐她一定要继续监护。4点50分,医生发现胎心监护出现明显异常,紧急联系秦女士到医院。“我当时做完胎心监护就去外面吃晚饭,忘带手机了。”秦女士说,“回家后,发现手机里有几十个未接电话。”6点20分左右,秦女士一家终于来到医院,再次复查发现,胎心监护结果仍不乐观,医生立即为其进行了急诊剖宫产。“术中发现,脐带已经绕胎儿颈部一圈,并且脐带扭转得厉害,像麻花一样,所幸及时发现,否则孩子很有可能胎死宫内。”何芸萍说。最后,秦女士有惊无险地生下了女儿3550克。
二孩政策放开后,困扰孕产妇的妊娠高危问题也接踵而至,像: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娠期糖尿病;脐带绕颈;有异常孕产史;羊水过多或过少;孕期出血,如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多胎妊娠;胎位异常;妊娠期接触有害物质,如放射线、同位素、农药、化学毒物、CO中毒及服用对胎儿有害药物;母儿血型不合;产道异常(包括骨产道及软产道)等。
妊娠高危问题除了直接影响孕妇本身的健康安全,也会引起胎儿发育的健康安全问题,严重的会导致胎儿的生命安危。对于妊娠高危人群,医生都会建议在36周之后开始一周一次的胎心监护,以此来降低胎儿风险几率,但现实状况是,还是有很多妈妈不理解,觉得是医生故意增加检查项目,不愿意去做胎心监护。
对于有妊娠高危问题的孕妇来说,胎心监护对于胎儿的安全至关重要。传统的胎心监护需要孕妇每周定期到医院完成,两次监测间隔期间胎儿可能会有发生缺氧、窘迫甚至胎死腹中的风险,影响围产结局;每次监护时间20~40分钟,医护人员工作时间长,效率低,工作强度大;孕妇需要长时间排队等候,容易产生疲惫感;同时可能因为监护不在最佳时间导致假阳性结果;基层、偏远地区,规模小的医院医生对监护图判读的准确性限制了此项服务的开展和应用。
基于互联网的居家远程胎心监护服务模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胎儿监护更加有效和便捷,孕妇和医生共同受益。孕妇在家中使用居家远程胎心监护仪,在智能引导下自行完成胎儿监护,胎心监护数据会自动传给远端的医生,供医生远程判读、及时评估胎儿的宫内状况,开创了胎心监护的“互联网+”解决方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杨琦主任助理表示,“近年来在围绕互联网+胎心监护提高围产服务质量方面,业界专家、学者进行了不断研究与探索,居家远程胎心监护为我们将远程移动医疗技术应用于孕期保健服务与管理、借助移动医疗等信息化手段提升医疗保健服务质量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