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能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在学习中将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我在讲述辽中南工业区和珠江三角洲工业区的发展方向时提出: 工业的发展需要考虑资源﹑交通条件﹑销售市场﹑技术条件等,而不同地区考虑的主要因素则不同,给出辽中南工业区和珠江三角洲工业区地图。请对照地图,以2大组讨论,讨论之后进行大组汇报。问题提出后,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相互之间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课的班教师巡回到各组之间,以平等的身份、认真的态度参与到同学们的讨论之中,和他们一起学习、共同探究。与此同时,教师有意识地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指导,重点放在:(1)考虑问题时,必须进行多方位的思考,要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实际问题。(2)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是单一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比较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利弊得失,从而优选出最佳方案。(3)分析任何问题都应该采取科学的、辩证的、全方位的态度和方法。在随后进行的大组汇报中,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代表辽中南工业区的同学,从资源的开发和设备的更新的角度考虑;代表珠江三角洲工业区的同学,从区位优势和市场的角度考虑。我在最后总结时,重点并不放在结论上,而是放在大家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究的过程上。重在肯定同学们的参与过程和鼓励、赞扬同学们敢于发表意见,尤其是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行为。本人认为,这种探究式学习模式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教学素质和研究能力,有设计富含知识和能力,并有利于展开多端性、创造性思维的课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对教学过程有充分的估计,能随时调控学生的学习障碍,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能作出正确评价。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还要通过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在信息反馈中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等获取全方位的体察。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教学内容和习题,在考试时学生还是有许多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生知识的习得不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而是老师教会的,所以我们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因而,我在我国工业空间分布这一节的最后要求学生课后自己按照所学的方法尝试归纳京津唐工业区和沪宁杭工业区的情况。学生经过思考,较容易地完成了这道题,并且掌握了解题方法,提高了学习能力。总的来说,这一节较成功的课,通过这一节课的操作和课后多方面的反思,本人获益良多。